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23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技术进步催生珠峰旅游业 威胁生态和登山者安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6 12: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羊城晚报 

攀登珠峰曾是少数人能做的勇敢者的运动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一直是登山者渴望征服的目标。过去能够成功登顶的人屈指可数,而如今,多的时候一天有234人登顶珠峰。
  技术进步催生了庞大的珠峰旅游业,令众多登山者一圆“珠峰梦”。昔日人迹罕至的珠峰因此拥挤不堪,严重威胁当地生态和登山者生命安全。
  拥挤的最高峰
  今年5月是首个美国人登顶珠峰50周年,为予以纪念,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作者马克·詹金斯展开攀登珠峰的旅程,却发现通往世界最高峰的道路拥挤不堪。
  在距离峰顶1692米的三号营地休整时,詹金斯一行周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支登山队伍。第二天清晨他们醒来时,却有大队人马经过帐篷门前,朝着珠峰方向排成一条不见头尾的长龙。
  追随这些登山者的足迹,詹金斯和夏尔巴人向导帕鲁若来到海拔8200多米的高度。他们在这里遇到严重的人流拥堵。由于地势险峻,经过此处的登山者都得抓着早先布好的绳索一步步往上走。詹金斯和帕鲁若却迈不开步,他们身前背后紧贴着“成串儿”的登山者,全都手抓同一根绳索等着往上走。
  这样高海拔的拥堵异常危险,意味着所有登山者,无论体力和技能,只能以同样速度缓慢前行。直到午夜时分,珠峰附近道路的拥堵仍未缓解。排队等候登山的人们打开头灯照明,在黑夜中划出一道“金线”,绵延直至峰顶。
  詹金斯和帕鲁若挤在人群中,等着前面100多名登山者缓慢前行。不远处岩石凸起的危险地带,有20多个登山者依赖同一根破旧的绳索向上攀爬。一根埋入冰里、严重弯曲的雪桩是固定这根绳索的唯一工具。万一这根雪桩松动,抓着这根绳索的20多人将全部坠入山下,必死无疑。
  为保证安全和速度,詹金斯一行决定放弃沿同一条绳索前进,在帕鲁若带领下另辟蹊径。他们离开挤满众多登山者的“常规”道路,来到无人涉足的大片冰面上,分散行动向上移动。对于经验丰富的登山者而言,这比挤在人群里缓慢移动要安全得多。
  珠峰曾经遥不可及。60年前,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与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成功登顶,成为征服世界最高峰的第一人。50年前,全年只有6人成功登顶珠峰。
  技术进步拉近了登山者与世界最高峰的距离,仅去年春天就有500多人成功登顶。高技术的应用也令珠峰更加拥挤。随着气象预报更加精准、可靠,越来越多登山者选择在风和日丽时“扎堆儿”登顶。
  去年5月19日,从东南山脊路线攀登珠峰的最后冲刺路段“希拉里台阶”严重拥堵。这是海拔8790米处一处高12米、近乎垂直的裸露山体岩面。拥堵造成众多登山者在这里滞留两个多小时,损失热量严重。当天有234人成功登顶,4人遇难。
登顶旅游热
  今年5月是人类首次登上珠峰60周年,但如今的珠峰已经不同于60年前。当年,尝试攀登珠峰的人屈指可数,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如今,攀登珠峰不再是职业登山家的“专利”,越来越多业余爱好者慕名而来,催生了庞大的珠峰登顶旅游业。
  自从1963年埃德蒙·希拉里首次登顶珠峰以来,已经有4000多人先后登上珠峰。与五六十年前相比,登上珠峰更容易,远没有了当年的轰动性。然而,如今向着珠峰前进的登山者队伍中,90%缺乏基本的登山技能。他们都是商业登顶旅行社的顾客,为登上世界最高峰支付了3万美元到12万美元。
  距离峰顶3580米的珠峰大本营因此成了一个旅游集散地。每天都有数百名登山爱好者在此安营扎寨,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商业机构在此生根发芽。在这个海拔5270米的“雪地村落”中,登山者可以享受“桶装”热水澡、浏览互联网,还能品尝新鲜出炉的糕点。

  众多“登山”游客中,确有相当一部分成功登顶,但都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沿着东南山脊登顶路线行走一个小时后,詹金斯和帕鲁若遇到第一具遇难者尸体。这个身体侧躺的男性登山者好似在雪地中熟睡,防寒服上的风帽挡着脸,裤子破得露出了羽绒。10分钟后,他们看到第二具尸体:一名裹着加拿大国旗的女性登山者。再走几个小时,来到“希拉里台阶”下,又是一具尸体。死者脸色灰黑、双唇微张,似乎仍在呻吟……
  这些登山者遇难的原因尚不明了。珠峰环境险恶、气候多变,但令登山者殒命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他们的狂妄自大。
  如果没在高海拔地区接受足够的训练,登山者攀登珠峰时往往难以准确估计自己的耐力,很难在关键时机折返营地、保住性命。越来越多登山者因为经验不足在试图登顶时丢掉性命。“只有不到半数的人有足够经验攀登这座山,没经验的那一半最可能死在这里。”帕鲁若告诉詹金斯。
  拥挤是威胁登山者性命的另一因素。通向峰顶的东南山脊和北山脊路线因为拥挤异常危险。詹金斯等人去年5月25日登上峰顶,却发现那里挤得下不了脚。通往峰顶的希拉里台阶上排满等候登顶的人,大家在严寒中一等就是2个小时,冻得直哆嗦,越来越虚弱。这还是天气好的时候,如果气候恶化,势必有更多人遇难。
  蜂拥而至的游客还对珠峰构成前所未有的环境威胁。登顶路线沿途,登山者抛弃的垃圾散布在洁白的冰河之间,他们的排泄物令各个登山营地的空气污浊不堪。四处散布的遇难者尸体更是触目惊心。自2012年以来,已有10名登山者遇难,尸体至今可见。
  修补珠峰
  可以预见,未来仍会有不少人渴望登顶珠峰。如何维护这座最高峰的圣洁与清静,是每个登山者和登山旅游机构的责任与义务。
  珠峰规模最大、服务最到位的登顶旅行社“喜马拉雅体验”为此做出不少努力。该旅行社每次“发团”登顶的人数众多:30个顾客和30名一对一服务的夏尔巴向导。但他们在雪山上很少留下“足迹”。每离开一处,他们的登山队总会带走垃圾和排泄物。
  很少有登山队这样做。珠峰地区的清洁由“萨加玛塔污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多亏这个官方机构,珠峰登山大本营的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登山者的排泄物被收入大桶统一运到山下。在海拔6474米的三号大本营,情况就差多了,散落四处的人类排泄物令人作呕。
  经营“喜马拉雅体验”的新西兰裔法国人鲁赛尔·布赖斯认为,如果珠峰各旅行社能够携手合作、限制每个登山季的游客数量,就不难维持珠峰环境、保证游客安全。
  “喜马拉雅体验”已经带领17支远征队成功登顶珠峰,安全是这家旅行社的“金字招牌”。旅行社不仅为每个顾客提供一对一的夏尔巴向导,还为每名顾客和向导配备无线电通信设施,要求他们每天与总部联系。为防止意外发生,旅行社要求每人佩戴雪崩信标机、登山安全带、铁钉靴,而且登山期间要随时挂在安全绳索上。为避免陷入险境,“喜马拉雅体验”还要求顾客遵守纪律,按照向导要求前进或后退。
  然而,并非所有旅行社和游客能够负担如此昂贵的安全举措。那些开价较低的旅行社雇用的夏尔巴向导人数有限,且大多经验不足。同样在珠峰经营登山旅行社的阿根廷裔美国人威利·贝内加斯说:“去年在珠峰殒命的游客全都是那些便宜旅行社的顾客。”
  限制游客人数的措施也难以实现。珠峰旅游业是尼泊尔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由尼泊尔旅游、文化和民航部监管。据在当地经营旅行社的昂·策林估算,去年春天珠峰旅游业收入1200万美元左右,其中300万美元是尼泊尔政府发放许可证收入所得。任何限制游客人数的举措无疑将影响这笔收入。(袁原)


  恢复珠峰秩序的建议
  登山游客扎堆儿攀登珠穆朗玛峰,令这座世界最高峰拥挤不堪,严重威胁当地环境和登山者生命安全。在当地经营登顶旅游服务的众多商业机构呼吁从6个方面予以改善:
  1.限制人数,规定每个登山季上山游客和夏尔巴人的总数。
  2.限制规模,每支旅行社人数最好在10人左右,以避免拥堵。
  3.认证旅行社,只有符合规范条件的商业机构才可经营珠峰登顶导游业务。
  4.审查背景,对于前来登山的游客和夏尔巴向导予以审核,必须拥有一定经验才准许登山。
  5.收拾垃圾,每个登山队离开时必须清理各自的垃圾和排泄物,违者重罚。
  6.处理后事,把遇难登山者的尸体运走并妥善处理,是对他们和其他登山者的起码尊重。(袁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更多
Advertisement

站点信息

QQ|手机版|Archiver|备案号 | 蜀ICP备19026969号-1|    

GMT+8, 2025-5-4 07:28 , Processed in 0.25391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模板 X3.2 Templated by discuz 模板

© 2001-2013 源码坊.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