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Alan Arnette
攀登珠穆朗玛峰变得更为危险了吗?如果你仅是在一次事故发生后阅读新闻头条的话,你会认为是这样。不过事实却恰恰相反。
一个衡量标准就是每次攀登的死亡人数。通过喜马拉雅数据,8000ers.com,wikipedia和我个人的观察及报告就可以获取这些信息。所有的数据虽然都是近似值,不过对于判断某种趋势的走向已经足够准确。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珠穆朗玛峰只是职业登山者或是有着强大后援的国家探险队涉足的领域。他们进行数年的准备,在尝试新线路,或是最为直接的路线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商业化的兴起让人们在1993年单个登山季中就看到超过了100次的登顶人数。在职业登山者的目光转向其他八千米级别山峰或是未登山峰的新线路时,向导带领的探险队在山峰上进行攀登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
随着经验不足的登山者开始占领珠穆朗玛峰,合理的假设就是死亡率会随之激增,不过,事情却并非如此。随着研究的持续,我注意到历史上,夏尔巴在珠穆朗玛峰上的的死亡率约为30%,主要原因是在铺设路绳时滑坠和遭遇雪崩。
底线:珠穆朗玛峰事实上变得更为安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每一次攀登的死亡率为5.56%下降至2000年的1.5%。不过数据可能具有欺骗性,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细节。
拥堵和死亡
珠穆朗玛峰上的拥堵已经屡见不鲜,不过死亡人数也并没有达到惊人的程度。有一些年份,珠穆朗玛峰上的当年的攀登死亡人数超过十人:1982年:11人,1988年10人,1996年15人,2006年11人和2012年10人。
死亡人员涵盖了采用所有方式进行攀登的登山者:大型商业队伍,小型私人团队,独立登山者,使用或不使用氧气,低预算或是高消费的探险队伍。而且尽管通常会把死亡的原因归结与拥堵,不过事实上这鲜少会导致一场灾难的发生。除去1996年外,如果按照每次登山的死亡率来衡量,那么规模最为庞大的商业队伍反而有着最为安全的记录。
察看三个不同时期的平均年度攀登死亡率才会看出问题的所在。自1922年的首次尝试攀爬起,期间共约有6,214人次登顶,234人遇难,那么中间值为每年有23人次登顶,四人遇难,死亡人数同登顶人数的比率为3.3%。
仅计算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商业模式开始盛行时,共有882人次登顶记录,59人遇难。年度中间值迅速增长为每年88人次登顶,五人遇难,死亡人数同登顶人数的比率为5.56%。而期间还有15名夏尔巴遇难。
而如果你察看自2000年开始的数据,共有5,048人次登顶山峰,而死亡人数为69,而年度中间值更为令人震惊,每年423人次登顶,5人运那,死亡人数同登顶人数的比率为1.5%。此期间共有13名夏尔巴遇难。
换句话说,比较上世纪九十年代和2000年的数据,登顶人数增加了5.7倍,而死亡人数却只是此前的1.2倍。二十一世纪,对于登山者,攀登珠穆朗玛峰变得更为安全。
死亡人数/登顶人数 时期
| 登顶人数
| 死亡人数
| 登顶中间值
| 死亡中间值
| 死亡人数/登顶人数%
| 1922年-2012年
| 6,214
| 234
| 23
| 4
| 3.2%
| 1990年-1999年
| 882
| 59
| 88
| 5
| 5.56%
| 2000年-2012年
| 5,048
| 69
| 423
| 5
| 1.50%
|
死亡原因
基于近年约有5,000人登顶山峰,而其中大多数人的攀爬经验要少于早期的先锋攀登者的假设进行分析,当我们更深地挖掘这两个时期攀爬过程中导致死亡的原因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经验不足的登山者对死亡率浮动的影响。
自2000年起,两个时期中,滑坠都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而同时与海拔因素(脑水肿,肺水肿,急性高山病,体能衰竭)相关的死亡人数有所上升,这意味着更多经验不足的登山者在高海拔区域抱有侥幸,最终也因此遭受痛苦。
经验不足的登山者让自己陷入体能衰竭,在糟糕天气状况下攀登,知道自己的氧气很快耗尽或是了解与海拔相关的疾病无法预料而且通常难以治愈但仍拒绝下撤 的情况相当常见。令人感到悲痛的是,在2000年起,很多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死亡原因
| 上世纪九十年代
| 本世纪前十年
| 滑坠
| 21
| 17
| 海拔*
| 5
| 16
| 体能衰竭
| 5
| 10
| 雪崩
| 7
| 7
| 过度暴露(冻伤)
| 14
| 4
| 心脏病
| 2
| 5
| 未知
| 1
| 5
| 疾病
| 0
| 3
| 失踪
| 4
| 2
|
| 59
| 69
| *高山脑水肿,高山肺水肿,急性高山病
那么珠穆朗玛峰为何会变得更为安全?
早期珠穆朗玛峰上横跨冰裂缝的情景
照片提供: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现今,珠穆朗玛峰上几乎已经没有攀登新线路的尝试,而这在登山运动开展的早期也是导致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2013年是个例外,将会有三支队伍尝试在山峰上开辟新路线。超过95%的探险队伍选择两条线路其中之一:在现在,东南山脊或是东北山脊。这两条的路线,在60余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也因其尽量避免危险区域来降低攀爬风险的特点而闻名。
一些区域安置了螺栓,以便固定绳索。这让线路的更为稳定,而且也减少了夏尔巴铺设路绳的时间。不过,雪崩依然会发生,登山者也一样会落入冰裂缝。Khumbu冰瀑依然是一处很难攀登的区域,当然在山峰两端的冲顶之夜的攀爬也亦是如此,尤其是下撤过程。
从早期厚重的羊毛衣物,府绸外套和麻绳开始,攀登装备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进。如今的太阳镜能够更好的保护眼镜。连体羽绒装备可以在-40摄氏度的温度下让登山者保暖。整体装备的重量变轻,这也让攀登者在穿着时感到更为轻松。工艺大为改进的靴子和手套阻止了大部分冻伤情况的发生,不过仍会发生,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攀爬速度过于缓慢,在极端天气中,或是没有使用辅助氧气。现今因过度暴露和冻伤导致死亡的案例是十年前的三倍。
氧气传输设备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起初的氧气面罩采用类似膀胱系统的设计,极易松动且很不舒服。现在有TopOut公司制作的面罩已经成为行业的标准,提供舒适且可靠的氧气传输系统,鲜有泄露的现象。辅助氧气让身体保持温暖,而且约有降低1000米海拔高度的效果。不过,如果调节器被冻住,危险仍然存在,进入面罩和氧气瓶中的冰让传输系统无法达到预期的性能。
了解天气情况对于降低死亡率也有相应的帮助。1996年毫无预兆的风暴成为当年大多数遇难人员的主要死亡原因。现今,有很多种方式接受天气预报,监控天气变化的微型和数十年的历史记录,这样大大降低了意外天气的出现几率。不过再次需要说明的是,意外天气依然会出现,毕竟珠穆朗玛峰山区的天气预报还远远无法达到精密的程度。
随着商业队伍的到来,为在大部分情况下保证安全,夏尔巴和外国登山者的人数比率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现在,鲜少看到攀登山峰的登山者没有一位夏尔巴协作的陪伴,有时甚至会有两名。他们携带额外的调节器,氧气瓶,并协助攀爬者更换氧气瓶。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如果没有夏尔巴的帮助,根本无法登顶,一些人甚至无法幸存。
这些额外的帮助成为一些相信不论发生任何情况他们都会安全的登山者的安慰剂。早期,来到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者在没有夏尔巴协作的帮助下完全可以自行处理一切。他们在事故或是难以预见的事件中照顾好自己。我个人的观点,这种新生的依赖性对登山的死亡率也有相当的影响。
珠穆朗玛峰变得更容易攀登了吗?
一个常见的问题,而且人们通常会得到每年有数量众多的登山者成功登顶山峰这样不屑一顾的答案。
我快速的回答是现今攀登珠穆朗玛峰比30年前要容易,因为装备更先进,而且协作的的服务也有所提升,不过攀爬仍然艰难,极为艰难。
不过,纵观全局,一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铺设路绳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现在的天气情况不佳,不过一些年份,状况更糟。地貌和海拔,显然没有任何变化。所有这些会让登山者在向上攀登的每一步都使尽浑身解数。
根据个人观察,当我回顾自己在2002年首次进行尝试攀登时,与自己于2011年最终成功登山山峰相交,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我基本使用相同的装备,并选择相同的线路。对于我,在山峰上体验到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迅速改进的辅助氧气系统和夏尔巴出色的协作能力。
珠穆朗玛峰的攀登难度级别
衡量攀登难度的标准之一是难度定级,而且对此也有专门的术语。我曾看到过把珠穆朗玛峰的攀爬描述为一次简单的“行走”,意味着不会涵盖任何实际的攀登,所以我认为快速地回顾一下界定攀登的标准或许很有帮助。我选择山峰的南坳作为例子,不过显然在其他线路上,你会经历难度大得多的攀爬过程。
需要记住一点,在阿尔卑斯攀登范畴内,“技术性”的基本含义通常为登山者必须使用冰爪和冰镐。这包括了在雪层上的穿行,冰裂缝的救援和受困后的自救技巧-这些都是保证安全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到达顶峰随后再返回所需的技能。有很多评定线路难度的方式,不过我选用了Yosemite难度定级(YDS),因为很多人对此相当熟悉。
最后的序言式的条目,一个词语:海拔。雪况和冰层的差别会让所有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景象,甚至让攀登变得更为复杂。在海拔20,000英尺高度的平坦地面行走与在海平面的平坦道路上行走简直是大相径庭-这很明显。请记住你在这里读到的内容都与珠穆朗玛峰有关。
Class 1 in the Khumbu
1级:Khumbu区域
第一级:
沿线徒步。大多是模糊的路线在夏季都很容易找到,而且道路状况相对平坦。你无需展开手臂保持平衡就可以直接通过。有时线路略微有些坡度。
徒步到达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基本上是1级混合极少的2级区域。
2级:爬行
第二级:
在难度不高的无明显道路区域徒步。在线路上可能会进行一些爬行,偶尔需要用双手保持平衡。下撤的过程相对直接。
海拔18,192英尺的Kala Patar峰(记住海拔高度)可以被视作为2级,在接近顶峰的区域需要完成一些爬行,因为要用双手保持平衡。
3级:日内瓦山肩
第三级:
真正的“攀登”,因为你经常会借助双手完成爬行。握点很容易找到。你可以背对线路进行反向攀爬。
这张图片展示了登山者在海拔26,200英尺的日内瓦山肩使用路绳进行攀登的情景。从位于洛子峰一侧的2号地到南坡顶峰的难度为可以被定为3级,不过大部分沿固定路线的线路难度应该为2级别。
4级:希拉里台阶
第四级:
在暴露环境中仅是进行攀登。你必须仔细地寻找握点,并在使用前要测试它们是否可以承受住你的重量。你使用上肢肌肉的力量。需要准备一根绳索用于下撤(双绳方式)。滑坠会导致重伤甚至是死亡。
通过梯子的攀登被认定为4级。一些登山者感觉第四级实是第五级的入门。困惑,是吧?
因为冰裂缝的危险程度,在梯子上攀爬需要手脚并用的情况和在冰层上的攀登,我把Khumbu冰瀑的难度定位4级。不过冰瀑的大部分区域相当平坦,所以级别应该在2级,不过此处的海拔高度为19,000英尺。记住难度最大的区域决定着整体难度。
东南山脊部分,洛子峰和Cornice Traverse区域因为过于暴露的环境而被定为4级。海拔高度为28,740英尺的希拉里台阶也为4级。
5级
第五级:
通常需要使用绳索,螺栓,凸轮(保护),护具等装备的技术性攀登。攀爬者经常进行交替保护。冬季,你需要还需要冰镐和冰爪。5级中还有细化分类,从经常需要进行手部抓握和脚部踩踏的“容易”的5.0线路开始,到位于光滑岩面,狭窄冰裂缝和突出山壁上的垂直岩石上的5.13难度的路线。
因为固定的路绳,南坳线路上几乎没有符合这些定义的区域,尽管需要使用冰镐及冰爪。
不过,显然,珠穆朗玛峰上有大量超过南坳或是东北山脊路线难度的线路存在。
这里所有的讨论全部采用的的是主要界定攀岩路线难度的Yosemite难度定级系统。当然还有阿尔卑斯式攀登和攀冰难度评定系统,而且欧洲的定级系统和阿拉斯加的定级系统之间还可以相互转换。
所以不论你如何为珠穆朗玛峰定级,这里有着相当多的乐趣,并测试着所有登山者的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