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4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比赛中什么样的随意性是可以被接受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8 2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y Morten Gulliksen



       在攀岩世界杯抱石半决赛中,我留意到Alex Puccio在线路初始阶段没能握住岩点到达岩壁陡峭部分而感到特别的沮丧。难道是她过于纤弱?显然不是,她难以置信地强壮!那么是什么问题呢?看起来摩擦力消失了。

       抱石运动更多是关于力量和肌肉代谢散发的热量及汗液。如果陡坡接近关键的倾斜角度,这意味着这样的角度即使用力推挡也不可能增加摩擦,那么,比赛也不再是关于角逐最为强壮或是实力最棒的参赛者。这是在极为特出的环境温度中选出流汗最少的选手。流汗却是难以训练的,而且不应该成为决定比赛成绩好坏与否的因素,或是室外线路难度级别的成因。

       因为运动员对产生的热量反应相对不同,那么非常重要的是室内抱石线路应该尽可能不受温度的影响。好的路线设置是让所有同级别的参赛选手独立于外界温度因素进行比赛。

       跑步者在鞋中加入尖顶以避免随意性出现的几率,并允许他们在不滑动的情况下尽力奔跑。而体操及攀岩运动中使用镁粉也是同样的原因-不让汗水对摩擦力产生反面效应。增加陡坡数量和可以到达的岩点,一个定线人员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比赛结果。他可以轻易地把实力非常强劲的攀登者从资格赛中剔除。有时,需要强调的不仅是高质量的攀爬表现是赢得室内赛事最为重要的因素,而且这也是室外线路难度级别认定最为重要的标准。如果技巧是神圣的,那么辛苦的努力也需要有所回报。

       Godoffe在男子半决赛中设置的7A+难度的路线仅有三名参赛者完成攀登。这里肯定有他们没有看穿的把戏。在运动线路中增加一个随意岩点,幸运的人会感到非常高兴,而其他人则会觉得很沮丧。那如果你在开始前需要先看几率的话,那么为什么要刻苦练习呢?

       顺便指出,如果不提及攀登者的身高,仅说明一条抱石线路的难度达到7A+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即使是根本不可能攀爬的路线,难度定级根据不同的人也会大相径庭。体能的规律显示,一个比平均身高要矮的攀岩者会比同等体重,而身高更高的攀登者更为强壮。而这与他们身高的比例相同。线路和抱石线路的定线员结合这个因素,增加了可以进行攀爬,但对于身高较矮选手难度更大的岩点。不过,这是一条不错的线路。在攀岩世界杯男子决赛中,Ramon Julian不幸也遇到此类问题,所以他也最终没能通过也以攀爬的岩点,即使在进行多次尝试的情况下。一个或可能称为冠军的选手却瞬间落到排位第四。

在攀登竞赛时需要注意的事宜:

-相当陡峭的陡坡
-西药长距离攀登角度逐渐变小的陡坡
-需要长距离攀登到达关键脚点
-在极为细微的波纹状岩壁上进行高难度攀登(倾向于小握点)
-需要长距离攀登到达极小的握点(随意因素)
-陡峭的脚点
-在陡峭岩点上的简单移动(流汗)

可能会影响运动表现的因素:

-身体受力的姿势
-手部向外推动或进行紧贴的动作
-没有脚点时的抓握动作
-手在正面岩点移动
-挑战身体上所有肌肉及部位的运动能力


作者Morten Gulliksen是经验丰富的挪威抱石者和物理学家,他认为由于不寻常的线路设置,随意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更多
Advertisement

站点信息

QQ|手机版|Archiver|备案号 | 蜀ICP备19026969号-1|    

GMT+8, 2025-5-7 21:29 , Processed in 0.2291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模板 X3.2 Templated by discuz 模板

© 2001-2013 源码坊.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