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第一眼
高敏,四川山地救援总队总队长。这位已有26年山地救援经验的救援专家,算得上是四川山地救援的开拓者之一。
四川山地救援总队总队长高敏。
高敏早年登山留影,看得出装备简陋。
华西都市报记者文乘武“哎呀,又摔了!”、“这样下去,咋整哦?”26年前的一天,一支由四川、日本登山爱好者组成的联合登山队,在松潘附近的雪山森林中艰难前行。日本登山队员穿戴着当时一流的国际登山装备;而四川登山爱好者们,穿的是解放胶鞋,背的是普通的老式旅行提包。
为防止胶鞋进水,四川登山爱好者,不得不在鞋子外面,套上塑料口袋。
如今,四川的登山爱好者们已经鸟枪换炮,用上了一流装备,还配备了卫星电话……
辛酸登山 解放胶鞋套塑料袋
高敏,四川山地救援总队总队长。这位已有26年山地救援经验的救援专家,算得上是四川山地救援的开拓者之一。1986年8月,高敏参加了四川登山协会同日本喜马拉雅登山协会组成联合登山队,首次攀登雪宝顶。
当时,四川的登山爱好者,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是登山,看到日本队员脚上有防雪套防沙、防水,有队员就建议:我们可以用塑料胶袋嘛。于是,大家在自己的解放胶鞋外面,罩上一个塑料袋。但每走几十米,磨破的塑料袋不得不换个新的。
由于套上了塑料袋,他们在森林湿润的泥地上,只能跌跌撞撞地缓慢行进。为了彻底防水,他们甚至用上了蜡烛和桐油。但涂抹了蜡烛和桐油的胶鞋,根本就无法登山。
然而,他们还是艰难地前行着,四川的登山,就在这样一种条件下,艰难启动了。
尴尬躲雨 用被抛弃的旧帐篷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些国际登山队纷纷来探险。高敏说:“当时,我们已用上了国外登山爱好者遗留抛弃的旧帐篷,但这些帐篷使用多次后,容易漏水。”
上世纪90年代末,高敏与一批国际登山者参加了一次贡嘎山之行。一天下雨,高敏在帐篷里给外国朋友讲了四川爱好者自制冰爪鞋的故事:“有四川登山爱好者看到国外登山者鞋上有冰爪,于是自己也找鞋匠做了一个。鞋匠先从鞋子里面往外钉钉子,钉完后在鞋里再垫上一块木板……”
那次贡嘎山之行结束后,一位外国登山者找到高敏,把一双只用过这一次的登山靴送给了他。高敏兴奋异常,爽快接受了对方的馈赠。“在国际登山界中有一个习俗,登山成功者留下的装备最为珍贵,因为有吉祥的意义。能得到这样的赠品,当时好高兴哦”。
兴奋通讯 配最尖端卫星电话
近10年来,四川登山救援力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川登山爱好者们,已实现了装备的国际化,还使用上了国际最尖端的卫星电话、无人飞机等。
高敏说:当年我们登雪宝顶,环境、条件差,成都出发,经红原、松潘,然后用拖拉机或者驮马拉着行李走一段,最后还得徒步几十公里泥泞路,才能走到当时的大本营,海拔4200米的上纳米乡。
而现在呢?一条水泥路,直接通到上纳米乡。
他对比说,近几年来,随着四川大环境的改变,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登山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等雪宝顶,从大本营出发需要一周;现在只需要3天。
当年为了通知队员,只能扯着嗓子,站在高处喊;现在,我们已有条件配备卫星电话”。十年·对话
华西都市报:从事这一行后悔过吗?
高敏:现在不后悔了,刚开始那几年,确实有些后悔。
做我们这一行,赚不了钱,风险又高,还特别没有什么保障。而一旦有事,又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华西都市报:遇到危险时更后悔?高敏:不,真遇到危险时,反而没有时间静下来想这些。危险状况下,精力高度集中,人也很紧张。需要用钱时才后悔(笑),或者是回家泡上一杯茶时,那个时候容易后悔。
华西都市报:到目前为止,遇到过几次危险?
高敏:在鬼门关打旋的时候太多了,印象最深刻的,大约有10来次,这应该只有1/10哦。
华西都市报:现在装备国际一流了,危险性应该很低了吧?
高敏:不一定。现在有时救援环境更危险,更复杂,更不可预知。十年·变化
山地救援总队已有200人
最近十年,四川登山救援队伍已取得巨大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救援力量。
高敏介绍,四川已成建制成立了山地救援总队,并在眉山、泸州、南充等地,建有大量的支队,总人数已高达200多人。
此外,这支队伍分工专业,装备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不仅有普通的救援车辆、绳索等基本装备,甚至还建立了专业的搜救犬支队、无人飞机支队,建立了通讯应急保障等支队。
装备的提升,直接提高了四川山地救援水平,并在多次实际救援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雪山活地图
1986年,从部队回到地方的高敏,进入了省登山协会。
那时的他,根本不明白这一协会的功能、作用、职务和价值。对他而言,这里仅仅是一个可以上班的地方。
直到第一次出行,他才懵懵懂懂地发现:这里的工作,简直就是在玩命,并且是在以最无知的方式,与死神共舞。26年,高敏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雪山度过。
老婆说:“他,就是高原上的一头牦牛”。
每年,如果记者准备进山,第一件事就是给他打电话,询问进山的一切情况。因为他就是一张雪山活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