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族报 刘铮
尼玛次仁
这张被尼玛次仁命名为《雪域之子》的照片是他登山生涯里最为满意的照片。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珠峰传递时,这张尼玛次仁拍摄的照片获珠穆朗玛摄影大奖金奖。 其实登山并不是个别专业人士的专利,只要普及开来,很多人都能登山。登山是世界体育的财富,我想用登山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只要我们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作为西藏登山队的队长,尼玛次仁的手机尾号是8848,办公室座机尾号是8848,单位的网站是8848,连他的车牌号也是8848。不仅如此,西藏登山队很多和数字有关的东西也是8848,有的登山队员的邮箱名就包含8848。尼玛次仁说:“这不仅仅是显示我们登上了珠峰,更表达了我们这些人对珠峰的钟爱,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在打造一种文化——登山文化。”
阴差阳错,篮球小子当上射箭队员
除了身材高大,儒雅的尼玛次仁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名专业运动员。上中学时就很喜欢体育的尼玛次仁,凭借高大的身材和良好的耐力,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老师推荐到西藏自治区体工大队,成了一名专业运动员。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憧憬着能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
“到了体工大队,我还不知道让我干什么,后来把我分到射箭队,我很失望。当时教练安慰我说,先在射箭队练着,以后有机会还可以调到篮球队,没想到这一练就是好几年。当了几年的射箭运动员,队里打算培养我从事教练工作,但家里人想让我当一名体育教师,而自治区体育局领导得知我有英语专长,就把我选进了西藏登山协会当翻译,其实那时我的目标也是进西藏登山队。”简短的几句话,尼玛次仁把他曾经的运动生涯概括完了。
“你别看我现在是这个样子,其实以前我是很调皮的。练习射箭,把我整个人都改变了。射箭需要人心静,我们经常上心理调节课,就这样把当年那个顽皮的野小子给调教过来了,现在你看不出我曾经的顽皮劲了吧?”尼玛次仁笑着说。
“为什么想去登山队?” 我问。
“有一次拉萨举行万人登山大会,我是第一个到达山顶的,当时在山顶接应的是西藏登山队的队员边巴扎西。我们聊了很多,他建议我应该到登山队去,所以我就对登山充满了向往。后来有机会到登山协会,我觉得既然是为登山服务,最起码离登山近了一步,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登山。”尼玛次仁说,“后来的发展就和我当初想的一样,我真的登山了,而且两次登顶珠峰,连我们的老登山运动员都说我很有登山天赋。”
孜孜求学,成就了多才的联络官
“我的英语是自学的,从1986年就开始了。最初学英语的动机很简单。记得有一次和来西藏旅游的外国人打篮球,我们相互间没法交流,当时我就想,能和他们直接交流多好。带着这种想法,我就开始参加英语培训班,没想到我对学习英语还很有天赋,现在我和外国人进行专业谈判都没问题。”尼玛次仁用一个“天赋”掩盖了他学习英语的刻苦和艰辛。
在西藏登山协会,尼玛次仁像一位打杂的——外联、接待、翻译、安排车辆,还负责票务。一切的一切他都要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没想到这些杂事反倒锻炼了他。
“现在想想,我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联络官和西藏登山队队长,并多次担任大型登顶珠峰活动的指挥官,都是那时候锻炼出来的。”尼玛次仁说,“我的成功得益于西藏登山协会给了我很大的成长空间,特别要感谢西藏登山协会的领导高谋兴和洛桑达瓦,他们对我非常支持。我说要去日本学习对方的登山管理经验,他们放行;我要去尼泊尔学习对方的登山模式,他们放行。我现在的管理理念和所推广的不少举措,都是在我外出学习的基础上改进并发展起来的。1999年,在西藏自治区体育局、西藏登山协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着手创办了西藏登山学校,为西藏登山事业培养了一批新型的登山人才。2008年,我被调到西藏登山队任队长。”
登山无捷径,生活中的道理和登山一样
登山可以让人接受心灵的洗礼,使整个人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这是尼玛次仁得出的结论,更是登山者的切身体会。
“多年来,我协助过不少国内外的山友攀登过很多座高峰。很多人很有钱,但没有奋斗目标,他们很迷茫,精神上也很空虚,是登山让他们找到了寄托,也感悟到很多东西。他们说,是我教会了他们很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其实不然,我只是在按着登山的常识科学地辅助他们登山,至于其他收获,那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尼玛次仁笑着说,“登山前,我会让他们轻装上阵,抛开一切杂念,只有心无旁骛才能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
“在登山过程中,大家要精诚合作。没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会被大山吞没。登山者还要学会规避风险,避免犯低级错误,就是生活中常说的‘在阴沟里翻船’。登山者更要学会放弃。很多人眼看着登顶在即,但这时如果自己的体力已达到了极限,即使再舍不得,也得放弃,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尼玛次仁严肃地说,“登山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走捷径。如果走捷径,就会葬身山谷。不仅不能走捷径,而且还要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好,否则就有滑下山谷或坠崖的危险。这就是山友们认为我教给他们的生活哲理,很多山友说是我改变了他们,登山后他们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管理者的责任,是让新一代登山人学会传承
一个企业要有它的魂,这种魂就是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能让企业更具凝聚力,而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不会走得太好,更不会走得太远。这是尼玛次仁着力打造登山文化的真正目的。
“老一辈登山人的精神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今天的辉煌是在他们成功的基础上取得的。他们那个年代,条件艰苦,装备差,但他们却取得了令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景仰的成就。为此,我们筹建了珠峰登山博物馆。在这里,我们收集了当年登山运动员的简陋装备,直观地体现了多年来登山运动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这里有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梯,有藏族登山家贡布的铜像,有为登山事业献出生命的仁那的遗物,有历代登山运动员的资料照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铭记和传承的。”尼玛次仁说起这些显得很动情。
自信满满,让西藏成为探险家的乐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尼玛次仁就开始了西藏登山事业的探索之路。后来,奥索卡(OZARK,专业户外运动品牌)的介入,国家和自治区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使西藏登山学校、西藏登山探险公司、西藏登山队进入良性循环阶段。据说,尼玛次仁推行的这一运作模式被有关机构当作企业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也被不少大型企业借鉴使用。
“在最初的探索阶段,我先成立了登山探险公司,在实际运作中才发现这种模式并不可行,因为即使有登山探险业务,也缺乏专业的登山协作人员,所以我觉得我们首先要进行人才储备。”尼玛次仁说,“现在,我们的登山学校已经培养了5批学员,这些学员毕业后就直接进入西藏登山协会、西藏登山队和西藏登山探险公司工作,这不仅解决了我们的人才储备问题,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而登山探险公司在商业登山中的盈利,部分又用于公司和学校的运转,实现良性循环,这就是我们整个登山行业的运作模式。”
“目前西藏开发的旅游主要是景观旅游,而西藏的探险旅游还只是在起步阶段,像徒步、漂流、登山等探险旅游,如果开发得好,可以带动景观旅游,这方面的市场潜力很大,但这个市场需要培育。现在,我们举办的登山大会就为登山探险做了很好的铺垫。”尼玛次仁似乎越说越兴奋,“其实登山并不是个别专业人士的专利,只要普及开来,很多人都能登山。登山是世界体育的财富,我想用登山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只要我们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