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西藏登山营和北京登山营联合组成了“中国希夏邦玛登山队”。队长许竞,副队长祝捷,周正和张俊岩。
第一政委是西藏军区青年部部长杨克诚,第二政委是日喀则军分区派来的贾启廉,副政委是王凤桐和王富洲。全队共205人,其中有17名是科考工作者。
1963年春,中国希夏邦玛登山队派出联合侦察组再次对希夏邦玛峰进行了侦察,组长是闫栋梁。西藏登山队教练员邓嘉善、运动员马保仓和侯生福等人,参加了侦察组。侦察组侦察到7200米的东北山脊上,找到了一条登达顶峰的路线。6月上旬,侦察组回到拉萨,与西
藏登山营大队人员会合。
6月底,侦察组人员与西藏登山营大队人马乘汽车经格尔木、敦煌、柳园到达新疆乌鲁木齐。这时,北京登山营的全体人员已先期到达乌鲁木齐。
1963年7至9月,中国希夏邦玛登山队全体人员首先在博格达山下的天池边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然后又在博格达冰川进行了冰雪技术训练。训练中,运动员下到近百米深的冰裂缝中练习自救与互救,以此培养运动员的胆量,提高遇险不惊的心理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此外,还在冰陡坡上训练各种攀登和下降技术,练习如何通过暗裂缝等科目。
训练结束后,全队人员于9月中旬来到重庆北温泉疗养院。在这里,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冬训。目的是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
冬训主要采用大运动量训练的方法,训练成果的测验指标主要是负重行军。每位运动员负重45公斤,每天行军10个小时,连续坚持8天才算合格。另外,还有俯卧撑、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单杠引体向上等冬训指标。全体运动员均完成了各项冬训指标。许多人都超额完成了冬训指标。例如:俯卧撑有人达到500次,单杠引体向上有人达到31次。此外,队里规定运动员在冬训期间,不得喝酒和吸烟,否则将受到处罚。此项规定对烟民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有的“烟鬼”在教练查房时来不及将烟掐灭,而随手将燃烧的烟装进衣服口袋里,最后烧疼了才露了馅。
在主力队员搞冬训的同时,在拉萨还集中了一批50多人组成的集训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和登山基本知识的学习,以便承担高山物资运输任务。这些人员都是西藏军区从各连队挑选出来的干部和战士。
全部运动员分为三线队伍:三线队员负责大本营至6900米处的建营和物资运输任务;二线队员负责6900米至7700米路段的路线选择、修路、建营和物资运输任务;一线队员负责实施登顶任务。
为了加强对希夏邦玛峰登山活动的领导和后勤支援,还成立了登山指挥部,总指挥由西藏军区副司令员、西藏自治区体委副主任(兼)陈明义担任。
1964年3月初,三线队员首批抵达希夏邦玛山脚下,在4550米的朋曲河边建起子登山大本营。这里地势开阔,但风比较大。二线队员4月17日抵达大本营。一线队员和科考队的老专家们,于4月22日抵达大本营。这时二、三线队员已进行了两次行军,陆续在5300米、
5800米、6300米、6900米处建起了1、2、3、4号高山营地,并存放了充足的登山物资和高山食品。附近的牧民群众每天赶着牦牛,送来了柴火和牛羊肉。大本营虽然天寒地冻,但却热闹非凡。队员们在那里经常开展排球和足球比赛,还在那里架起一付篮球架。 4月中旬,二线队员在6300米的3号高山营地被暴风雪围困了4个昼夜。这里处在粒雪盆中心地段,是个很大的平台。南边是冰瀑区,西边和北边是陡峻的山峰,每天都发生雪崩。大量的冰雪倾泻而下,雪崩声在山间回荡,气势非常壮观,但却令人生畏。
4月20日,天气开始转好,二分队40名运动员在队长闫栋梁的率邻下紧急出发,首先攀登6300米至6700米的冰陡坡。但这一地段很像是冰瀑区,冰川很破碎,明暗裂缝特别多。大家非常小心,既要随时注意两边的冰雪崩,又要小心暗裂缝,还要防止滑坠。
登上这段陡坡后,就来到希夏邦玛峰西山脊下的冰川大通道。这里是东西向的长廊,夹在希夏邦玛峰和北峰之间,裂缝不多,坡度较缓。这个东西长约5公里的冰雪通道,因为东西两端无山峰遮挡,所以风力特别大,常常刮得人站立不稳,6900米的4号营地就设在北峰
脚下。
从4号营地出发半小时就到达了希夏邦玛峰西北山脊的北坡上。这是一片冰陡坡,冰质坚硬,攀登时容易造成滑坠。登上冰坡,就来到了西北山脊上。沿山脊东侧向上,一直到了7500米的5号营地。此处坡度在40度左右,积雪在30-40厘米之间,雪质较为松软。
21日,二线队员离开5号营地继续向上攀登,目的是登达7700米的地方,并在此处建立6号高山营地,也是这次攀登希夏邦玛峰的突击营地。这一段路程不长,相对高度仅200米左右,但坡度陡,积雪深,山脊线上风力很大,不易攀登。再往南边又是雪崩区,队伍只能在接近山脊线的内侧直线攀登;200公尺高度走了5个小时,于天黑前才到达7700米的雪坡上,并立即在此处建立了6号高山营地。
6号营地跗近的山脊上,有一块巨型黑三角岩石耸立在那里。大风吹过,随时都发出刺耳的呼啸声。营地的帐篷是搭在队员们由冰雪坡上挖出的雪坑里,每个帐篷的半边都悬在空中。他们用尼龙绳把每一顶帐篷固定在陡坡上。
二分队的此次行军建起了5、6号高山营地,并将700多公斤的高山物资及食品分别存放在了这两个营地,为最后的登顶打下了基础。
闫栋梁、刘大义、王振华、王洪宝、胡明虎、侯生福、尼玛扎西、嘎索8人留在了7700米处建营和整理物资,其余22名队员立即下撤到7500米营地。第二天,二线队员全部撤到了5800米的2号营地。
一线队伍进行了一次高山适应行军,到达6600米后就返回了大本营休整,等待二线队员完成突击营地的建立和好天气周期的到来。
4月25日,一线队伍13人,在队长许竞、副队长张俊岩和副政委王富洲的带领下,当天越过1号营地直接抵达5800米的2号营地。这个营地建在野博康加勒冰川终碛石上,向上攀登首先要通过冰川的冰塔区,再向上就到冰川的裂缝区,其威胁最大的是前进方向右侧的雪崩。
4月28日,一线队员到达6900米处,但不见营地帐篷,而只有路标插在那里。大家齐心协力,用了两个小时才把被降雪埋没了的帐篷挖了出来,重新搭好。这时,天已经黑了,队员们在这里过了一夜。4月29日,因风太大而在这里停留一天,第二天登上了7500米的
5号营地。
5月1日,13名突击顶峰的一线队员全部到达7700米的突击营地,并在上边靠近三角石的地方搭建了两顶帐篷,下方20米处搭了一顶帐篷,每一个“结组”(3-4人)住一顶帐篷。
劳累了一天的队员们都坐在帐篷里,正准备烧水吃干粮,队员成天亮走出帐篷取冰,准备烧水,脚上没有穿带冰爪的登山靴,而是穿着鸭绒手套,刚出帐篷就滑了下去。这时幸好住在下边帐篷的邬宗岳也在取冰,听到叫声,抬头一看知道发生了什么。他迅速走了几步,
对准成天亮下滑的方向将冰镐插进了雪坡中,成天亮叉开双腿骑在了冰镐上,阻止了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 天黑时,接到大本营通知,说5月2日、3日均为一等好天气。队长许竞召开各结组组长会议,要求大家尽早休息,以恢复体力。根据营地的条件,让大家尽量吃饱喝足,并调整了队伍。确定大米玛、嘎久群培和边巴次仁留在突击营地负责接应,不参加突击顶峰。并根据当时夜里有月亮的情况,决定尽早出发。 突击队分为三个结组:第一结组有许竞、成天亮、.邬宗岳和索南多吉;第二结组有张俊岩、米玛扎西和多吉;第三结组有王富洲、陈三和云登。
这天夜里天气晴朗,月光皓明,但非常寒冷。大家穿着鸭绒衣坐在睡袋里还瑟瑟发抖,只好烧着小煤气炉一边取暖一边喝水,等待着黎明的到来。激动的心情和寒冷使大家没有一丝睡意。早晨4点,大家动手烧水吃饭。所谓早饭,实际上是每人四块软糖和一杯不烫手的
“开水”。饭后,大家立即整理背包,整装待发。
5月2日早晨6点整,队长许竞下达了突击顶峰的命令。10名队员冒着零下25度的严寒和较大的高空风,沿着冰陡坡向上攀登。幸好还有月光,后边的队员还能看到前方行走的黑影。在前边开路的队员,经常大声提醒大家注意危险的地方。
到达7800米的高度时,正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时,月亮下山了,天空很黑,队伍来到从远处看是一片发亮的地段,实际上是一片质地坚而光亮的硬冰陡坡。但是,必须从这里横切过去,才能接近主峰。队长命令大家休息一下,等待能看清路线时再横切。
东方渐亮,大家双手横握冰镐,爬在冰面上作“三拍法”,横切这一段硬冰区。走在前边的王富洲滑坠了20多米,被随时处于保护状态的陈三和云登拉住了。
一场虚惊后,队长要求大家走好每一步,放慢行军速度。因为,这里的下边是万丈深渊。切过硬冰区后,队伍直线向上攀登,坡度较大,休息时必须先用冰镐挖出落脚点,做好保护措施后方可休息。
10点10分时,第一组爬上了雪檐顶部。队伍到齐后。休息了片刻,抬头一看顶峰就在眼前,本来走在队伍前边的副队长张俊岩,让许竞队长走在前边,率领大家走完这最后的10米。
5月2日上午10时20分,全体突击队员,胜利登上希夏邦玛顶峰。 这一天,天气晴朗,但高空风依然很大,互相大声说话也听不清。顶峰的地形是个三角形的雪堆,跟大轮船翘起来的船头非常相似,周边都是吹雪形成的雪檐。
在王富洲和成天亮2人的保护下,邬宗岳用电影摄像机拍下了队员们在顶峰的活动的宝贵镜头。大家在顶峰合影留念,队长许竞用报话机把这一喜人的消息报告给了大本营。
11时,队长命令下山,要求大家必须集中精力,危险地段做好互相保护,一定要安全返回去,才算完成了任务。
队伍下到7100米的冰陡坡时,走在队伍前边的张俊岩小组发生了滑坠,队员尼玛扎西因缺氧和疲劳,出现了昏昏欲睡状态。前面已经几次摔倒,都被紧紧跟在后边的张俊岩和多吉保护住了。这次因为发生在冰坡上,要想保护住是相当困难的。3人一起从冰坡上向下翻滚,互相都被冰爪和冰镐扎伤了脸和手。衣服也撕破了,鸭绒乱飞,3个人一起坠落了200米以后,停在了一条1米多深的、被吹雪填满了的裂缝中。幸而都受的是皮外伤,不影响继续下山。当天,队伍全部下到了5900米的4号高山营地。
队伍在下撤途中,经过突击营地和7500米的5号营地时,把一些重要的登山物资都背了下来,但却将报话机丢在了突击营地。以致在几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有人组织批判许竞,硬说他是日本特务。因为他会说日语,并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当过日本人的翻译。有人说他有意把报话机留在山上,准备日后与日本人联系。
5月12日,全队人员返回到拉萨,班禅副委员长和拉萨各界上万群众在罗布林卡,隆重举行了登山队胜利归来的欢迎仪式。
此次攀登希夏邦玛峰登达顶峰(8012米)的队员有10人。他们是:许竞、张俊岩、王富洲、邬宗岳、陈三、成天亮、索南多吉、多吉、尼玛扎西。其中6人是西藏登山营的运动员。
登达突击营地(7700米)的队员有33人。他们是:闫栋梁、刘大义、王振华、大米玛、王风祥、嘎索、嘎久群培、边巴次仁、米玛扎西、罗布、文传甲、胡明虎、拉巴、邹兴录、罗则、小巴桑、曹延明、拉真、普布扎西、边巴顿珠、罗朗、候生福、黄万辉、王洪宝、罗桑坚赞、小索南旺堆、益西、张久荣、高谋兴、阿旺、吴群、小米玛、索南次仁。
登达5号营地(7500米)的队员有10人。他们是:明玛、扎西班觉、索南旺堆、达拉、扎西次仁、本则、普布、扎西才旦、多吉、索南彭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