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33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勇气+智慧+决心——洛则攀登世界第十高峰追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薛文献
2006年6月4日中午13时20分,西藏登山探险队员洛则成功登上海拔8091米的世界第十高峰——安纳普尔那峰,成为继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仁那之后第4位登上13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中国登山队员。
海拔8091米的安纳普尔那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王国境内。西藏登山探险队1993年初成立后首战就登安峰,A组4人于4月26日成功登顶。但之后队伍遭到雪崩袭击,位于B组的洛则未能登顶。
在洛则回到拉萨后的一天,我专程到他家里,听他讲述了这次不寻常的登顶之旅。跟出发时相比,这位英俊的汉子明显消瘦了很许多,头发长了,脸庞也黑了,可以想见他在尼泊尔山区度过的艰难日子。但那些艰难一旦从他嘴里谈出来,似乎有不值一提,好像一切都是那样的轻松自如,就如刚刚喝过的一杯茶水,恬淡、苦涩中透出一丝悠远的香味,那时只有热爱登山的人才能品出的一种味道。

早在2004年攀登乔戈里峰的时候,洛则就和我们说起过有关单独前往尼泊尔攀登安纳普尔那峰的想法。2005年初,他就有这样的计划,先去尼泊尔登山,然后回来加入大部队再去巴基斯坦。但由于时间紧迫,他最终没能成行。
2005年底,洛则向西藏登山队正式提出登山申请,并经西藏自治区体育局批准,决定在今年4月底前往尼泊尔。这也是探险队成立以来首次只有一名队员执行的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攀登行动。
这次登山无论是对他还是对探险队来说意义都非常大。作为探险队的一名主力队员,只要缺席一座8000米高峰就会是最大的遗憾;而1993年因为天气突变,身在B组的洛则未能登顶。这次失败对他来说是挥之不去的。现在机会来了,他能不能把握住呢?
2006年藏历新年期间,我给罗则打电话拜年。尽管是西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但洛则依然每天早早起来跑步,做高抬腿、俯卧撑和下蹲等体能练习依然是这位藏族国际登山运动健将的必修课。
洛则说,他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体能训练,除参加队里组织的打篮球、走行等正常训练外,还要利用其它时间加大运动量,主要是增强手臂和腿部的力量。
洛则说,西藏登山学校学员边巴扎西将作为他的高山协作和翻译一同前往。这位学员有过多次攀登海拔8000米高峰的经历,特别是在攀岩方面表现出色。到达尼泊尔后,他还将雇用一名夏尔巴高山协作,这样在山区活动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按照预先制订好的计划,洛则将加入一支波兰登山队,5月初进入尼泊尔山区,从安峰的南侧进行攀登。走这条路线,雪崩、冰崩的危险少一些,但攀岩的难度非常大。
从1993年到2004年,西藏登山探险队主力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仁那以集体形式先后成功登上13座海拔8000以上的高峰,创造了中国登山界的最高纪录。2005年5月27日,西藏登山探险队在巴基斯坦北部乘车前往攀登世界第十一座高峰——迦舒布鲁姆I峰时遭遇滚石,仁那不幸牺牲,使探险队受到重创。
西藏登山探险队队长桑珠说,在洛则前往尼泊尔登山的同时,探险队其他队员则进行休整,受伤的边巴扎西主要是进行疗养,恢复体能。探险队计划在年底组织所有主力队员和协作人员进行一次集中的训练,为2007年再次攀登迦舒布鲁姆I峰做好准备。

4月底,尼泊尔局势动荡,但已经办好一切手续的洛则,没有想更多,静静地等待出发的日子。
29日,听说尼泊尔的动乱局面有所好转,加之他要加入的波兰登山队已经结束在中国境内攀登卓奥友峰的活动,就要从樟木口岸出境了,洛则立即动身前往樟木口岸和队友会合。由于走的匆忙,自治区体育局和登山协会甚至来不及为他召开传统的壮行会。
30日,经过一天多的颠簸,洛则顺利地来到樟木。波兰登山队员在这里已经等了好久,后来看一时等不到他,只好现出关。洛则在这里堵了一个多小时,大约在当天下午4点多钟出境。
他说:“尼泊尔虽然较乱,但海关的秩序还可以,入关手续也不复杂,护照一看,盖个章就可以走了,也没有查随身的行李,这样就快一些。”
洛则在当天晚上10点多到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他说沿途一支有部队查看,大约有十几个地方。感觉气氛是和以前来的时候不一样。
第二天,洛则不顾安危,忙着到街上采购东西。街上的好多店铺不开门,也没有以前热闹,老外少,游客也少,而东西要贵一些。当天她的任务主要是采购技术装备,一上午就办完了,下午开市装车。
西藏登山探险队多次到尼泊尔登山,跟当地的亚洲徒步旅行社比较熟,登山手续都由这个旅行社办理。等一切手续办妥后,洛则在6月3日离开加德满都,经过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格热,当晚住在一个叫南福的地方,这里有四五个村庄。
徒步的第二天,他们住的是喜玛拉雅旅馆。洛则说由于到这里开展徒步旅游的人比较多,沿途都有房子住,设施也比较齐全。
6月6日,经过3天的徒步行军,洛则和全体队员抵达海拔4130米的大本营。这里也有石头房子,是给旅游者住的。由于传统大本营上面有个很大的岩壁,遇上下雪很不安全,所以他们就换了一个地方搭建帐篷,建立起这次活动的大本营。
这天下午,洛则给桑珠队长打了电话,汇报抵达大本营的情况。他说一路上很顺利,也比较安全。

进山后,洛则和队友就忙着建营、整理物资。山区天气还可以。
这次登山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原计划是从正南路线上山,主要以攀岩为主。但由于路线太陡,最后他们决定从东南山脊上,这是根据前方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改变。身在后方的登山队领导及笔者都不知道,在有关的报道中我们也是一直以为洛则是从南山脊攀登的。洛则说,这条新路路线长,但雪崩、冰崩少一些,最难的是在7000米以上要通过山脊走,特别陡,两边是悬崖,但实在没地方可选。而6000米以下又都是冰裂缝。
7、8、9日,连续3天天气不是很好。8日,队员们还是带一些民工上到海拔4830米的过渡营地,也是前进营地。但后来民工的鞋子不好,就栽倒这个营地的途中休息,队员们自己上。
11日,队员们边走边修路。当天的任务是从一号营地(海拔5300米)修路到二号营地(海拔6100米),他们整整修了一天的路,然后在那里休息了一天。按照计划,队员们上山后除特殊情况不下来,背着帐篷、技术装备和一次冲顶的食品等一直往上走。
13日,队伍从前进营地到一号营地。
14日,队伍分成两组,一组修路,一组运输,然后返回到一号营地。
15日,天气不太好,全队休息一天。
16日,从一号营地到二号营地。
17日,从二号营地到三号营地(海拔6900米)。这段路裂缝少一些,稍平,大约是40—45度的坡。
洛则说,这几天每天下午有点风,7000米以下有云,上面有点风。上山后发现山上雪多,从二号营地往上全是雪,雪下是乱石。
18日,从三号营地到四号营地(海拔7260米),开始进入山脊路线。
19日,从四号营地到五号营地(也就是突击营地,海拔7450米)。到这里的时候,整个队伍的绳子已经用完,他们只好结组走。山脊上的路线很难走,每过一个人,需要先把冰镐撑下去,把脚挪过去,冰镐再换一个地方。而此时先前过去的那一个人要做好保护。
由于连续几天一直在高海拔山区活动,食品消耗较大,洛则的一名协作人员已经下去进行补充,他们只有4人进行结组攀登(没有加拿大人)。
据桑珠队长回忆,洛则的协作边巴扎西19日晚5时50分左右曾从山里打来电话,介绍他们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活动情况。边巴扎西说,这一段时间山区天气一直比较好,基本上不影响登山行动的正常开展,只是最近几天海拔高的山区风比较大。进山以来洛则和两名协作的身体状况都很好,大家共同努力,一鼓作气修通道路,运输物资,建立各高山营地,登山行动进展顺利。
边巴扎西说,和他们一起攀登的几名外国登山队员实力都很强,因此登山行动进展的比较快。从5号营地以上到登峰的路线就比较平缓,也相对安全一些。
洛则计划,如果天气保持不变,他们将尽快建立六号营地(海拔7450米),并力争在5月下旬冲击顶峰。
20日,罗泽等队员从五号营地到六号营地。这天的路线一半是山脊,一半是雪坡,4人结组,体力都不错,只是领队走的慢一些,这样就耽误了一些时间。到达六号营地的时候,他们不得不用头灯照明搭帐篷,当时大约是晚上10点多了。
21日,是他们预计冲顶的时间。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21日早上当地时间6点多(北京时间8点多),洛则和队友出发了,依然是结组走。洛则和一名波兰队员结组,领队和捷克人一组。山上积雪很深,洛则有氧气,就在前面开路。后来捷克人单独出去找路,剩下3人一起走。
登到大约离顶峰100米的时,天色已晚,大家商量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洛则回忆:“我们原计划用四五个小时就能到达顶峰,实际上一直到天黑了还没有到顶。当时我们头灯也没有,大家就在一起商量怎么办。在这里睡,显然不行,那就只好下去。我说上是能上得去,但肯定回不来了。而且天已经黑了,上到顶峰也照不成相,吃的也没有。捷克队员已经自己走了,我们剩下的3个人摸黑下山,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回到突击营地。”
后来他们得知,当晚大约10点左右,捷克人独自登上了顶峰。
当地晚上8点(北京时间10点)多,罗泽他们开始返回。波兰人先走,领队在中间,洛则断后。从海拔7700米往下,有雪坡,路稍微好走一些。
早上出发的时候,洛则吃了点儿饼干,喝了点速溶茶。下撤的时候,他们水也没有,吃的也没有。他在下撤途中摔倒一次,还掉了一个冰镐。过岩石地段时,路特别窄,又没有绳子,洛则从那名技术、体力都很好的波兰队员那里借了一个冰镐,坚持着走过最危险的地段。岩石路段过了以后,危险也少一些。当时有风,尽管是黑夜,好在还能看到一点路。就这样三人顶风摸黑,一直走到第二天早上8点多才回到营地。
这一晚上的下撤行军该是洛则此行最为艰难的一段经历了。但他的语气中似乎并没有多少苦涩,反倒经常为自己在那夜的笨拙行动感到好笑。
洛则说:“回到营地后,我先烧点水,睡了一会,醒来就发现雪盲了。”主要症状是眼睛睁不开,原因是因为前一天晚上下撤的时候天黑,洛则摘掉了眼镜,由于高空吹雪很厉害,洛则眼中进了雪,导致患上了轻度雪盲,好在眼睛不疼,但无法动弹。
22日这天,洛则什么也看不见,只能躺在帐篷里休息,吃的也没有。那名登顶的捷克队员22日返回来,中午休息一会儿就下山了。
洛则说:“当时不知怎么回事,反正我心里也不着急,通过对讲机让夏尔巴上来接应,但四号营地以上他是上不来的,同时让边巴扎西上到一号营地。
23日,洛则继续在突击营地休息。而两名波兰队员一早起来准备再试一次,带上绳子出发了。走了没多久又返回来,说肚子里没东西,上不去,而且天气也不好,攀登行动只能继续延长。当时每人只有一点汤,用开水冲泡喝了,此外还有一点点饼干。
24日早上,又经过了一天的休息,洛则的眼睛好了一些,能看到点东西,还能写字,他就起来烧点水。一名波兰队员意外地在帐篷里拣到一袋酥油茶,给了洛则。
洛则说:”尽管是三天两夜没吃的,但奇怪的是竟感觉不到饿。”
真正开始下撤了,洛则发现自己的眼睛还是有点模糊,连鞋子也看不到。由于三天两夜没有吃到充足的食物,他的体力没有,只能走一会,休息一会。从五号营地到四号营地是山脊,从四号营地到三号营地是较陡的路段,他强迫自己集中精力,认真走好每一步。下到四号营地以后帐篷里有吃的,他们可以补充一些食物,增加一些体力。从这里以后就没有结组,因为相对安全一些。尽管裂缝多,但可以绕过去。
25日,洛则等安全回到大本营。
26日,洛则从大本营给桑珠队长打来电话,介绍了这几天的曲折经历。但由于海事卫星电话的通话效果不太好,桑珠队长并不太清楚他们接近顶峰又连夜下撤的具体细节,只是了解到山区天气不太好,他们返回大本营修整。
27日,波兰、捷克队员全部撤走。他们认为队伍中已经有人登顶了,整支队伍就算成功了。
洛则不能走。他不想放弃这次机会。
大本营下面有一个村庄,他们可以从那里补充小气罐和绳子,一共卖了10个小气罐和300米绳子,足够再冲一次所需。
从26日到31日,洛则和自己的两名协作在大本营进行了6天的休整。等待下一格冲顶的时机。

经过几天的修整,物资补充了,体力恢复了,洛则向安峰发起第二次冲击。6月1日,洛则带领两名协作离开大本营,经过前进营地,到达以号营地。
2日,从一号营地跨营到三号营地。
3日,三号营地跨营地到五号营地。
像这种连续的跨营行军,对一般体力的登山者来说是很难吃得消的。但对于西藏登山探险队的队员来说,又似乎天经地义,因为为了赶时间,为了节约食品和燃料等物资,他们往往通过这种超常规的手段去实现目标。2004年攀登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时,探险队全体队员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从大本营出发不大72小时,就完成了登顶到安全撤回的所有任务,令各国登山队瞠目。
4日,是预计冲顶的日子。
洛则回忆说:“大约在凌晨3点左右,我和协作出发了。出发时天气还可以,大约在10左右山上开始吹雪,从下面涌上一团团的云来。攀登到8000米左右,山上的云越来越厚,能见度也越来越低。怎么办?这个时候肯定不能下去,一定要坚持到底。就这样我们一路坚持了下来。我们大约在13点20分到达顶峰,当时云特别厚,拍照片连背景也没有,能见度不到10米。边巴扎西和夏尔巴展开国旗,我来拍照,风也比较大,他们甚至没办法看我的镜头。我们在顶峰上停留了大约15分钟,录了一些像,就赶快下扯了。
终于登顶成功了,但洛则他们并不能尽情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因为下撤的道路依然艰难。他们在登顶后赶快下撤,撤到四号营地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大家都非常累,烧点水,也感觉不到饿,就早早休息了。对于登顶队员来说,下撤到突击营地一般就比较安全了,洛则说回到四号营地他们才觉得安全了,但下山过程中碰到的冰裂缝比上山时更大了,也更多了,危险依然存在。
6日,洛则和两名协作从一号营地出发,途经前进营地,顺利回到大本营,时间是中午13时左右,而这里已经在下雨了。
洛则说:“打了大本营,我才有空想一些别的事情,安峰任务圆满完成了,对上面也可交待了,开始真正高兴起来。在山上还顾不上想这些,又担心协作队员的安全,又考虑那么多的裂缝怎么过,天气也不好,全在想这些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更多
Advertisement

站点信息

QQ|手机版|Archiver|备案号 | 蜀ICP备19026969号-1|    

GMT+8, 2025-5-4 06:54 , Processed in 0.1873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模板 X3.2 Templated by discuz 模板

© 2001-2013 源码坊.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