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39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队历史(二)西藏运动员参加国家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2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59
年,在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协议后,国家体委决定中国登山队单独攀登这座世界最高峰。这无疑是对缺乏经验和技术而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1960
年初,中国登山队首先派出以罗志升、张俊岩为正副团长的先遣组来到拉萨。要求驻藏部队选送一批年轻的战士,并在西藏军区第一招待所进行集中训练。

由驻藏部队选派来的50多名年轻战士,接受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身体素质训练和基本登山常识教育,使大家增强了身体素质,并初步掌握了高山生活知识。例如,如何操作汽油炉、绑冰爪等。此外,还在野外进行了行军露营、搭帐篷,烧水做饭等训练。在此同时,先遣组部分人员还在日喀则集中培训了近100名农牧民青年。这两组短期集训的军工和民工都是为登山队担任运输高山物资的。
3月初,他们到达珠峰脚下的大本营,经过3天的努力,世界最高的一座“帐篷城”在这里建成了。白天在沙滩中踢球,跳舞。天一黑,“全城”一片灯火,歌声不断,很是热闹。因为多数人是第一次参加登山,许多小伙子还瞧不起眼前这坐“金字塔”。有人竟说登这么个山还需要这么兴师动众么?给几个馒头我就可以登上去。
几天后,第一次行军开始了,任务是将食品、汽油和建营用的高山帐篷运到1、2、3、号营地,每人负重50公斤左右。队伍离开大本营时已是大雪纷飞,有时甚至连路都看不清,幸好有熟悉路径的教练带路。每当休息时大家都找台阶或大石头,把背包放在上面歇息。如
果放在平地上,没有别人帮忙的话,仅靠自己的力气是站不起来的。
队伍到达5400米的时候,雪停了,天也黑了。一天没吃没喝的毛头小伙子们第一次偿到了“累”的滋味儿。搭起帐篷,教练让大家烧水吃方便面,许多人已经躺在帐篷外边,四脚朝天打起呼噜来了。看来,此时睡觉比什么都重要了。
第二天一早,经过一夜的恢复,这些年轻人又是一幅生龙活虎般的样子。出了帐篷,就开始进行行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谁也不敢再轻视这没有枪声的战斗了。出发时雪下的不大,但路上积雪太深,又走在滚石坡中,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石坡上艰难地爬着。毛手套打湿了,换一双鸭绒手套或线手套继续爬,谁也没有力气说话了。
过了滚石区,到达5800米的时候,天晴了,又看到了太阳光下晶莹透明、绿光四射的冰塔林。大家的劲头又来了,休息时围住教练问个不停: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形成的?教练能上去吗?它还会长高吗?我们经过这里时它们会倒下来吗?
队伍再往前走,就是5800米-5900米的东绒布冰川终碛,起伏不平,越走越感到路特别长。疲劳又一次来了,开始有人跟不上队伍了。有人甚至不听教练的话而偷偷地吃冰块。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了,100米的高度,距离不过1公里,竟然整整走了四个小时。
到了5900米高度搭帐篷时,什么也看不见了。听不到说话声,更听不到笑声和歌声。到夜里,冰川因温度变化而爆裂的清脆声音让这些新手们胆寒。几十顶小帐篷里不时发出呻吟声和呕吐声,这是严重的高山反应。尽管教练事前给大家讲过高山反应是怎么回事,让大家
心理上不要惧怕。可当大家真的尝到它的滋味时不得不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有的人用绳子把头捆扎起来,试图减轻剧烈的头痛。
天亮了,难熬的一夜终于过去了,大家开始生火、烧水、吃方便面。尽管呕吐吃不下,有许多人喝水也吐,但为了一天的行军,还是强忍着吃下一口口变了味的方便面,再吐也要吃。尽管如此,队伍中没有一个人说“我不行了”。教练心里明白,登山运动员就要有这种精神,而这个时候正是磨练意志最佳时机。
第三天,也是这次行军最艰苦的一天。任务是上到6400米,把物资存放好后,返回5900米2号营地。早晨出发时晴空万里,太阳晒得大家脸皮发烫,穿一件毛衣身上都被晒得痛,穿多了又出汗。这一天,大家负重轻了许多,每人只背了准备放在3号营地(6400米)的高山帐篷、主绳等技术装备。但随着高度的增加,高山反应的程度也在增加。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两腿捣蒜,走不了几步就拄着冰镐大口大口喘气。不时有人摔倒,爬起来走几步又摔倒。确实太累了,两腿不听使唤了,但却没有一人向后转的。
“就是爬也要爬到6400米,一定要完成这次行军任务”。大家都有一个为部队争光的念头。
当行军到6100米的冰川侧碛时,天气变了,狂风大作,吹得大家都站不稳脚跟。身体侧着,顶着风一步步向上挪。天黑前,终于到达了预定地点。大家一齐动手,把东西用帐篷包好,再用石块和冰块压上,插上识别标记,就赶紧往下撤。
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藏族战士土登洋培一点也走不动了。教练让大家把背包取下来做成垫子,把土登洋培绑在上面抬到冰川上,然后用绳子拖着走。这个办法虽然减轻了负担,但速度更慢了。天已经黑了,风刮的很大,刮起的雪使人睁不开眼睛,看不清前边人的脚印。
回族战士马保仓又迷了路,他沿着冰川一直走了,走进冰塔林出不来了。最后,还是教练们采用登山专门技术,才从光滑如镜的冰塔林里将他拉了出来。这时,已经半夜过后了。回到5900米的营地,尽管非常疲劳,但总算完成了任务,每个人心里都很高兴。队员们的高山反应减轻了,夜里呻吟、呕吐的声少了,说笑声多了。
第四天,大家一鼓作气回到了大本营。尽管第一次穿着7斤重的登山鞋上山,有人把脚磨破了,陕西籍战士胡明虎在6400米存放物资时把双手都冻伤了,但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完成了第一次运输任务,必竟是自己有生第一次到达了6400米的高度。登山队的领导还表扬、奖励了部分表现好的新队员,虽然是一点小小的纪念品,但对于这些来自部队的战士和农牧区的“土包子”来说,可是激励不小。
第二次运输物资,任务也是到6400米的3号营地。因为大家有了第—次的经验,加上天气好,这次任务完成的比较顺利。这次运输物资以后,从军工和民工队伍里挑选了60多名新手,由教练员带着去立新峰北坡,进行了四天的冰雪作业。在冰川陡坡上摸爬滚打,训练冰坡上行走,掌握互相保护和自我保护技术。这期间,体育报记者陈雷生,由于第一次参加登山活动,不会使用奥地利汽油炉烧饭,结果造成失火,烧毁了一顶高山帐篷,还将自己的脸蛋烧伤,回到拉萨后,成了两个红脸蛋,大家后来就一直叫他“熊猫”。
这次冰雪训练是为登上珠峰北大门——北坳做准备。队里规定,没有经过专门技术训练的人是不能上北坳的。上北坳的人,必须经过严格的挑选。身体好、高山适应能力好、又经过冰雪技术训练,这是三个主要条件。
珠穆朗玛北边有座顶端尖突、白雪皑皑的山峰,这就是珠穆朗玛的姐妹峰——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在两峰之间是一道奇陡的冰雪山脊,山脊连结的低凹处称为北坳(海拔7028米)。

从北坳东边底部到这里的高差是400米,这是400米高的冰雪墙,平均坡度50度,有的地段为70度。这里经常发生冰雪崩。
这段冰壁上有许多条纵横裂缝。1922年英国登山队雇用的7名夏尔巴搬运工,就是在这里遭到雪崩遇难的。这堵冰墙靠珠峰一侧,可以说是绝壁,上端刃脊上还有雪沿。而靠北峰一侧则不时有雪崩下来,因而冰壁的中间一带才是最佳的攀登路线。
6600—6700米处是一段陡坡,队伍采用“之”字形路线,就可攀登上去。6700米-6800米一段内,明暗裂缝非常多。在6800米处,有一处冰墙接近90度,冰墙的中间有一道裂缝,里边填满了吹雪。
以副队长许竞为组长的侦察修路组在这称为“冰胡同”的上端挂了金属软梯。因为冰胡同里的雪很松散,软梯就悬空了。加之裂缝(所谓的胡同)又窄,背包就被卡住了。这段路很不好上,医生吴永生因冰爪卡在软梯上,时间长了,手也没劲儿了,最后头朝下倒吊了半个多小时,才被上方的刘连满,刘大义等修路组人员拉了上去。
队伍第一次上北坳时通过这里,从下午5点一直到夜里12点,人还没上完,最后两组只好在裂缝下边露营。刘连满在这里将最后的20多名队员拉了上去,可见他当时的体力是多么充沛。
通过裂缝时因天时太晚,只好在6950米处设立了过渡营地。从这里登上约50米的冰陡坡,然后斜插到北坳顶端,在这里建立了4号营地。
第一次上到这里后,将物资存放在雪坑里,再插上标记。另外,还搭起了一顶英国的绿色高山帐篷做实验,看它能否经得起强风的考验。结果证明,没有人住的帐篷是抗不住的。当第二次到这里时,发现帐篷只剩下断了的金属杆插在冰雪里,仅残留的帐篷绳在风中舞动。
北坳顶部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最宽的地段近20米,较窄的地段仅有几米,且是斜坡,这就是攀登珠峰的北大门。
第二次北坳行军后,回到了大本营休息,等待出现好天气。
4月25日,登山队离开大本营,开始了第三次行军。当全队由北坳继续向上攀登时,发生了天气突变。从西边刮过来的高空风吹得人站不稳,只好爬在雪地上,并将冰镐插入雪中,以便稳住身体不被刮走。
高空风由西向东,在到来之前很远处就可以看到。加杂着冰雪块呼啸而过,队员们只能侧身顶着大风和吹雪,一步步向上爬。当天空完全黑下来时,才到达了7450米处。
这里是冰雪坡和岩石交接处,大风继续刮个不停,队伍只好在这里紧急宿营。搭帐篷很困难,有的结组只好在靠近岩石的地方挖雪洞避风。经过这天的行军,很多队员被冻伤,主力队员陈荣昌、王振华因严重冻伤不得不下撤,新队员曹延明的头肿的像个大头翁,在6950米处喝水后,两只耳朵向外冒水。
第三次行军中,有5名队员登达8500米高度,他们观察了登上顶峰的路线,就返回了大本营。队伍进行了调整,分成了突击组和高山运输组,并将这些队员安顿在绒布寺吃住,开小灶补充营养,一切为了最后的冲刺。
5月25日,藏族队员贡布和队友王富州,屈银华3人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顶峰,实现了全国人民的期盼。
在这次重大的登山活动中,登上了8500米以上高度的有:藏族运动员拉巴才仁、多加、索南多吉、群培见赞、小米马、云登、米玛扎西、却加和次仁等9人;登上8100米高度的有:张俊岩、成天亮、张小录、马保仑、多吉甫、谢武成、塔木觉、扎西和大米玛等9名运动员;还有嘎久群培、洛桑德庆、边巴次仁、罗朗、达娃次仁、多吉、小扎西等人登上了7790米的高度。以上运动员后来都成为了西藏登山队的领导和骨干运动员。
此次登山活动,为西藏开展现代登山运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为以后西藏自治区建立登山队伍、发展登山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更多
Advertisement

站点信息

QQ|手机版|Archiver|备案号 | 蜀ICP备19026969号-1|    

GMT+8, 2025-9-3 21:42 , Processed in 0.20018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模板 X3.2 Templated by discuz 模板

© 2001-2013 源码坊.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