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6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攀登马纳斯鲁峰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4 20: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海拔26759英尺的马纳斯鲁峰上的一场雪崩导致至少11人遇难,并有数十人受伤-而且情况可能会更为糟糕。Mike Marolt讲述商业向导如何让他们的客户置身危险之中。

       By: MIKE MAROLT


攀登hourglass区域
照片提供:Mike Marolt

       9月24日,我醒来,就听到了早已预料到的事情:八千米级别的马纳斯鲁峰上发生了重大的山难事故。此次是一场惊人的雪崩,导致11人遇难,并有数十人严重受伤。

       数年前我身处马纳斯鲁峰时,在我的意识里,和其他许多攀登过该山峰的登山者的意识里,这次灾难绝非出乎意料。这是上帝的意志,但也却是人为制造的一场山难。在世界上超过40座大型的6000米,7000米及8000米级别山峰上进行攀爬和滑雪后,这是我唯一不会向任何人推荐的山峰:这里是雪崩集中地。

       直至五年前,马纳斯鲁峰的攀登仍主要是由严肃且相对小型的私人探险队伍组织进行。作为14座8000米级别山峰之一,这是实力强劲的登山者在喜马拉雅山区寻找艰难路线的最终目的地。用喜马拉雅山区的标准来讲,山峰本身不高,却有着最受欢迎的徒步线路之一。不过,根据历史资料显示,高度矮并不等同于安全。在理想的情况下,当然基于山峰的攀登历史,马纳斯鲁峰在八千米级别山峰中位列攀爬次数最多的第五位;但是,死亡人数却略超过登顶人数的35%。除非你亲身攀登过山峰又或是非常仔细地进行过研究,你不会知道马纳斯鲁峰会给带来什么。历史上,这里就存在着雪崩带。

       自有记录开始,马纳斯鲁峰上至少有32次致使人员遇难的雪崩事故,其中包括1972年5名韩国登山者死亡及1990年两名美国攀登者遇难的大型雪崩。山峰在这个方面显得相当特别,因为这里却是没有任何安全区域:山峰顶部,大本营到突击营地,没有任何一处在可能的雪崩危险之外。

       2010年,我与其他四名队员一同尝试攀登马纳斯鲁峰。我们勘测了山峰,并决定进行尝试攀爬,并祈求好天气周期的到来。当我们在9月初,季风季结束时,到达山峰时,两件事情萦绕着我的思绪。第一件是我感到极度温暖,气温即使在山峰高处也难以降至零华氏摄氏度,而且通常仅在零度左右,而且山峰下部的陡坡温度会更高。第二件是马纳斯鲁峰被难以置信的温暖且厚重的雪层覆盖。我们经历数日的降雪和落雨,形成了几米厚的积雪,不过在这里却是相当的典型的状况。

       雪崩发生得相当频繁;一方面,我一次拍摄了六处深度达4000英尺的滑动沟渠。在大本营听到的声音就好似我们在丹佛国际极长中央搭建帐篷。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基于我此前探险的探险经历,这超过了我的所有预期-而且,对于其他向导,这就是典型的马纳斯鲁峰。

       当我们攀爬山峰时,马纳斯鲁峰接下来的特点显露无疑。从大本营到1号营地的路线位于有着大量裂缝的冰川上端。商业向导试图在窄缝处固定绳索以降低危险,不过仅有少数人使用这些绳索,其中也包括向导。数年前同样的冰裂缝处我失去了一位朋友,我们损坏的一根绳索。一次单纯的滑落就可能导致一位登山者永远的消失;这里有太多看似无底的黑洞。

       纵观整条线路直到极小的峰顶处,1号营地是仅有的安全地点。蔡崴,线路需要横跨一处巨大的冰瀑,而且这里还持续有碎冰落下;当到达这里是,我们发现这里有一条固定的绳索被卡车大小的冰块所覆盖。我们通过此处,这是一个回想起来让我怀疑自己作为登山者的智商。攀登者承担风险,不过这里确实是每日都有落冰的活跃冰瀑区域。


       此次山难的死亡人数不是现在的十倍或是二十倍完全是运气。雪崩遇害人数的空间应该在300人左右。

       在用时一个小时通过冰瀑区域厚,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在1500英尺至2000英尺的登峰区域下部。被称为hourglass,这里是一处非常陡峭,平滑且角度达到40度的陡坡,完美的角度可以承重大量厚重并潮湿的雪。过去这里曾夺取了数条登山者的性命,,而且底部有大量堆积的冰雪碎片。当我到达hourglass区域上部时,一名背向攀登下撤的夏尔巴需要采用双绳方式才能通过我所处的位置。线路上全部是如同岩石般坚硬的岩石,但是另外一侧却是大相径庭:当我一踏足这处艰难的岩壁,我就被深到腋下的雪浆所覆盖。如果陡坡发生雪崩,整个区域全部会被全部覆盖。我更接近顶峰而非山峰底部,不过我竭尽所能快速底逃离我认为的危险区域,预感到我必须迅速返回1号营地。

       在通过hourglass和一处非常冰裂缝密集的区域后,我们到达了海拔略低于7000米的3号营地。许多向导公司选择这里代替位于上端1小时距离的山坳处作为宿营地,而且那里经常会遭到上端陡坡雪崩的袭击。我最初的反应是想了解从这里开始延伸3000多英尺的并峭壁看起来如何。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当我了解到峭壁就在我们所处地点的上端,我们停在这里,简单底进食并饮水。我并不欣赏牧人的思维:别处仍有帐篷,所以一定会好的。

       在我们向下一个营地进发时,我们遇到了一位国际登山向导协会临时雇用的日本向导,他的脸色如天色般灰暗。他告诉我们整个山壁如何(近日雪崩在这里造成山难事故的同一处岩壁)在他下撤时不断滑动。我们一边攀登一边简短地交谈,随即发现了堆积有300米宽的冰雪碎片,这是从顶部陡坡滑落的。我们的队伍返回休息点,并反复推敲那里的状况。我和我的攀登伙伴们已经受够了牧人的思维,10分钟后,最终做出了唯一合理的决定:探险结束。而更为让我们坚定自己想法的是,云层略微开始变薄,并且非常痛苦地明显看到,在赫然耸立在我们面前的巨型的200英尺冰峭壁下端冰没有任何适宜的宿营处。我们垂头丧气地离开马纳斯鲁峰;我们曾在世界上最棒的山峰上进行过攀登和滑雪,而且这些“容易”的山峰显示了超过预期的舒适程度。向导和客户继续向上攀登,一些人傻笑或大小,其他却在摇头。

       我此前提到过的牧人思维影响着每一个人,其中包括非商业攀登者。如果一支身处大本营的探险队伍意欲攀登山峰,他们取得了成功意味着其他队伍也会跟风进行攀爬。对于商业向导,事实确实如此。在其他登山者进行攀登时,只是静待显然相当困难。而且向导通常感到压力,应该表现得更为勇敢好斗:兴趣高昂的客户对生意很有进益。一间向导公司鲜少会自行决定放弃攀爬。我曾见过定级向导,如罗萨尔,Kari Kobler和其他一些人,非常痛苦地据定取消攀登,如同罗萨尔去年春季在珠穆朗玛峰所做的。我也同样见到这对他们的客户所造成的影响;简短皆说,这对于他们的生意不利。而且只有极少的向导了解疯狂的客户和遇难的客户之间的巨大区别。不过,并非所有的向导有这样经验水平,这是我们在不计其数的喜马拉雅山区探险中所经历的。

       我并非想做事后诸葛亮,指责他人。不过看到马纳斯鲁峰和其历史,你会发现这里并非是那些通常向导可以掌控全局山峰的最好替代。例如,卓奥友峰和希夏邦马峰,甚至珠穆朗玛峰北壁:商业队伍遵循的典型策略是在线路上铺设好固定路绳,并让经验丰富的夏尔巴先到带领客户到达不同的营地。除去海拔因素,登山者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留下或离开,而且风险也因辅助氧气的使用而得到缓解。线路从A到Z(全部)被固定好,而且不给客户任何遭遇险情的机会。这样的模式运行的惊人的顺利,登顶人数和死亡人数的比率说明了一切。卓奥友峰和希夏邦马峰现今的的死亡人数-登顶人数的比率低于2%。而马纳斯鲁峰的数据却是其15倍。

       商业攀登者依靠他们的向导进行每一个实际的决定,从他们到达的一刻起直到他们离开。向导决定一切的事宜。如果他说要前进,那么你前进;如果他不使用绳索穿行冰裂缝区域,你也要这样做。这需要登山者全情付出:其他都会向上,所以一切都必须顺利!

       这,就导致,向导在引导客户进行攀登,面对问题时,承担相当大的压力。当你允许另外一位客户攀爬时,你不可能对另外一名客户说不;他们因为同样一个原因来到这里,支付同样的费用。如果一名向导在做出判断时仅有极小的失误,让所有人进行攀登,这不仅意味着他对团队仅有极少的控制权,而且这也让其他的队伍跟随他们的行动。

       在马纳斯鲁峰上,我看到罗萨尔能非常好的处理这些,作为一个团队同一名夏尔巴协作进行攀登,这样可以帮助无法行进的登山者返回最后一处营地。不过,罗萨尔和其他一两支队伍是这个规则的例外。马纳斯鲁峰并没有与珠穆朗玛峰难掩山峰相等数量的向导和夏尔巴。所以如果有状况发生,如一位攀登者落入冰裂缝,需要相当的时间组织来进行营救。在一座像马纳斯鲁这样的山峰,高频率的雪崩危险意味着急救的情况非常普遍。这是一个商业团队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抛开珠穆朗玛峰,有向导公司组织,如马纳斯鲁峰,甚至是乔戈里峰,这样非常危险的攀登活动,作为通常安全,而且向导可以完全掌控局面的攀爬。当这个相对更为安全的山峰变得人满为患,或是政府因为各种原因停止颁发攀登许可,如同中国今年秋季在卓奥友峰所做的,向导公司尝试保持正常的收入水平,而重新选择攀爬马纳斯鲁峰。

       我有一位好友,年过70,没有任何7000米及8000米级别山峰的攀登经验。他也非常想攀爬卓奥友峰,一座过去20年中有着非常成功的向导记录的山峰,而且这里也是进入游戏的最棒的开始。山峰有数个营地,即使风暴侵袭帐篷,登山者也可以下撤,并等待状况好转。事情的进展过程中,向导公司劝说他把马纳斯鲁峰作为一个“不错的备选”。在向导公司扭转了他的想法后,现在绝对没有转变的可能。

       他并非个例:随着马纳斯鲁峰的报道持续增加,显然许多意在攀登卓奥友峰的人改变了他们的计划。通常仅有50到100人聚集的大本营入境骤然上升到300名登山者。综合缺少安全营地的说法,这也是事故发生的因素。你可以争论山难的死亡人数不是现在的十倍或是二十倍甚至更多完全是运气这句话。雪崩遇害人数的空间应该在300人左右。

       是的,山峰选择的变化也是商业计划的一部分;赞助商总是会考虑多座山峰。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攀登者承受的精神压力。在他的“从Denali峰生还”中,以前的公园巡逻员Jonathan Waterman解释说到,山峰上每一次重大的知名灾难都是因为攀登队伍的经历或是目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这些变化显现出来时,旅程就应该结束了。喜马拉雅山区的攀登也是如此:这对于绝大多数登山者来说是荒谬的。更不用说商业客户,在耗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位攀登一座特定的山峰进行准备而突然间转换了装备。

       去年,我们的队伍到达了一座7000米级别山峰的大本营处,而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我们的物流公司提供了一个替换选择,不过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为了攀爬这座山峰进行的准备。即使公司迫使我们进行另外一次攀登以保住首日,我们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勘察和准备,攀爬另外一座山峰。我们随即返回。向导公司队伍我们的选择感到相当恼火,并扣下了押金并保证会再次返回这里-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这是他们通常的处理方式。我认识很多登山滑雪者,遇到同样的情况,而选择攀登马纳斯鲁峰。

       向导公司能提供的服务选择仅是价格或是当条件允许时,让探险队伍返回。现代的向导公司和整个行业的经济状况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也是事故发生的根源。9月所发生的事情就是事实最为沉痛的表现,不过这只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集中的山难事故最近的表现,这可以追溯到商业向导行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中包括1996年珠穆朗玛峰上造成八人死亡的事故和2008年乔戈里峰上导致11人丧生的山难。

       攀登者应该掌控整个游戏,而向导需要更好地了解,在过去的数年中,她们这样的协作方式都仅是短期的经济利益链条,这也很容易严重破坏他们生存的行业。公司带领客户到他们或许不应该去到的地方进行攀登活动,而人们的死亡则是相应的结果。在300名攀爬者在珠穆朗玛峰南壁的一条路绳上进行攀爬的照片公布后,而现在这场灾难,显然是大型商业团队把这个游戏的极限推向不切实际的水平。

       山峰本身并不在意任何向导或是登山者的想法。如果我们无法尊重这些,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去攀登山峰。这处陡坡让登山者丧命马纳斯鲁峰,每次雪崩几乎都会如此,而且在过去也发生了很多次的大型雪崩。冰塔滑落,而且如果它们沿陡坡滑落时还携带者大量温暖且厚重的雪层,这就形成了雪崩。攀登者也要考虑运气的成分,不过如果不尊重这些,我们就仅是靠运气,一定会遇到厄运的。考虑到自然发生的雪崩导致11人遇难,而且更多人严重受伤的事实,那么选择尽可能安全的地点进行宿营吧,这样你会看到委身马纳斯鲁峰并非一座可以承受数量众多登山者的山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更多
Advertisement

站点信息

QQ|手机版|Archiver|备案号 | 蜀ICP备19026969号-1|    

GMT+8, 2025-5-4 18:16 , Processed in 0.2357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模板 X3.2 Templated by discuz 模板

© 2001-2013 源码坊.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