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22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登山的启示 (主讲人:曾曙生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2000年10月26日7:30 周四
地点:贵州大厦三层多功能厅
(注:由于是录音整理稿,部分内容不确,请谅解)
    大家好,和这么多有共同理想与爱好的年轻朋友在一起,感觉就是不同。我多年以来都非常的愿意和年轻人进行交流。今天就“心中有数才出发”以个人身份和大家对话。讨论如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出发的问题,将我多年的经验特别是教训讲述给大家。现在我想了解一下到讲座现场的朋友那些人已经有了雪山的经验。好,非常好,看来大家从五千米达七千米的山峰都有人过了。我非常高兴的看到这一现象。我国的登山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过去在计划经济影响下,登山运动也是计划性的登山。那个时候,是大家都被各行业征调去,主要是有产业工人,学生和解放军。为了完成一项国家大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登山,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现在不同了,大家都是自愿去登山,自愿去挑战自然,超越极限,这种小团队的新型理念的登山也是我多年的梦想,我终于看到了中国登山运动发展到了今天的状况。喜欢登山,愿意去登山和要我去登山,调动我去登山完全是两种精神状态。热爱山,热爱大自然,创造一切条件进到山里去体验生命,体验攀登的乐趣,超越生命的极限,这与计划经济中的登山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感谢山美天地、GORE公司、风雨雪等单位为我,也为大家提供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坐在后排的几位家住通县的几位朋友,不辞辛劳赶到此地听一次户外运动知识的讲座,那么我尽量的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给大家一些实在的、有意义的东西。
  如何才做到心中有数才出发?
    第一必须了解攀登对象,对山峰情况,个性以及与别的山峰不同的特点,都要有个清晰的认识,对于山峰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地形图、交通示意图、周边居民情况,要尽可
能多的研究。了解山区不同的风光、气候、含氧量。了解山区和平原地区的不同,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考虑高山缺氧的问题。了解高山缺氧到底是怎么回事。大体上有一个标准是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平原的1/2,7000米以上含氧量是平原的1/3,到了80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平原的1/4。大体上是这样一个台阶的划分。一般人到了海拔3000米左右,都会有明显的感觉。为什么我国的登山队、田径队、足球队每年都进行所谓的高原训练,就是希望能在含氧量低的地区训练,到含氧量高的比赛场地中将能量释放出来。我国昆明海埂,青海西宁都有这种训练基地。常理上分析,最危险的地方是6000米,通过了6000米的关口,在8000米以下的高山适应应该没有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高空风,高空风来临时,往往引起冻伤、滑坠的可能。遇到有云的天气的时候,容易引起暴风雨。暴风雪来临的时候,一般都伴随有严寒、低温。雷电加上高空风。缺氧、冰雪壁、裂缝、泥石流、冰雪崩、山间急流,上述都是攀登山峰时,遇到的共同的特点,除了这些共性之外,还必须分析攀登对象的个性,了解到那些山间危险是很可能发生的,就要“对症下药”。制定详细的计划,五月份玉珠峰山难,抛出了其他的因素,暴风雪是造成了致命的危害。具体分析山峰的个性,哪些危险是经常发生的,哪些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根据山的特点准备装备,食品、制定严格的计划。最不容易忘记的事情是在出发前极容易忘记,一定要搞清单。身体训练,组织队伍,这大体上算做是心中有数。但计划随着情况的变化要修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惊惶失措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至于应变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逐渐积累高山经验的过程。
  下面我主要谈一些我的经验总结和教训,也是过去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经验之一: 越是觉得忘不了的东西越容易忘记,一定要将需要的物资列出清单,一一准备。大到帐篷,小到火柴,都要精心细致的安排。
    经验之二: 选择宿营地一定要躲避山间危险。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特别是大本营,有水源,但不能太靠近河边。晚上山洪暴发,半夜时分水位最高,会将帐篷冲走,营地要远离滚石,泥石流,雪崩可能发生的地方,远离山间危险。一位认识的日本女孩就在1988年尼泊尔登山时,大本营遭遇雪崩,不幸遇难,同时也有一位日本的尼泊尔专家,也同时遇难。1991年的梅里雪山,雪崩了30万吨,将营地全部掩盖,所有人遇难。
    经验之三: 登山路线的选择,能在山脊走就不要走山谷线。尽量避免山谷长时间行军。山谷中一般明、暗裂缝从生,冰川有多厚,裂缝可能就有多深。冰雪崩发生的可能性也很大。
    而在山脊行军,则可躲避冰雪崩和裂缝。但同时又容易引起滑坠,我曾经滑坠过,自我保护住了,别人也滑坠过,也保护住了。这属于技术操作的问题,1996年当时在珠穆朗玛7400米的地方。有一个高个队员,滑坠,我和其余队员竭力保护,终于制动。说明结组行军,能够有效防止滑坠,使用得当,是挽救生命的好办法。
    经验之四: 早出发,早宿营,早赶到目的地休息,当然这与山峰的特点有关。一般山区上午风较小,气温低,冰雪冰结结实,行军稳而快速。1988年,中日尼双跨珠穆朗玛,三方运动员连续三次行军,都没有通过著名的大风口。主要原因是因为日本队员严格按照时间作息,起床太晚,下午的时候,这一段路暴风雪很频繁。后来中方队员接到命令,先出发,中午12点前通过了大风口,日本队员见势跟了过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同样都是财富,有一年清华队员在云蒙山,出发太晚,造成迷路。因此我们要尽量早行军,早宿营。
    经验之五: 坏天气留在山下,好天气用在山上,登6000米以上的山峰,任何的预报都不是很准确,小气候不可能完全预测,只是一个大体的状况供参考。老登山的作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如何判断好天气,就是要相信天气好坏交替。从前我们将天气分等级,一等天气是七级风以下,能见度较好。二等天气是八级风左右,这样的天气,不要滞留在低山营地,可利用,可行军的天气不要错过,在没有安全隐患的地方,不要期望于绝对的好天气,好天气留在高山行军和突顶。稍微遇到坏天气的时候,就停止攀登,一般都会耗到弹尽粮绝,被迫下撤。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经验之六: 反对、杜绝个人行动。我国历来反对个人登山,尤其是登高海拔的山。京郊的低山,因为森林茂密,个人行动也易导致迷路。在雪山上,个人行动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孤独感有时候能将人逼疯。李致新,1988年登珠峰,从7800-8300米运输,风雪来临,能见度变低。风雪镜结冰,一门心思居然忘了敲掉雪镜上的冰渣。一个人在风雪中,孤独行军了10多个小时,因为报话机、电波还能够联系,终于忍过了孤独,1966年,400多人在珠峰训练,一个队员从7800下辙,回到7400米的过渡营地时,发现自己的后面的结组绳被解开,回来后发现后面的队员不见了,后来返回找,发现他躲在一个石头后,怕连累别人,将自己至于孤独的境地,信心和意志几乎丧失,坐下来就不想起来了。
    经验之七: 以动防冻。我的手指在1960年仅5分钟冰伤,因此常活动,尤其是鞋子,上山至少带5-3双袜子,换下湿的,保证干燥的脚,不断地抓动以防冻伤。
    经验之八: 一旦迷路,如果有条件,应该就地宿营,不要盲目抢时间,四处奔走,如果拼命寻找,有可能体力衰竭,冻伤甚至一些严重的事故发生。有一位日本朋友高健和成,曾攀登珠峰、乔戈里、在日本的2000米山上,迷路连续5天没有走出来。大家都以为他遇难,但后来因为他在大雪中挖了雪洞,逃过大难,天气好了走来出。但两天后在同一座山上滑坠而亡。1993年,我国中方一名教练从珠峰6500米下辙途中,严重冻伤。因此一旦迷路或是遇到暴风雪,不要盲目,不要急躁,努力寻找脱险的办法。
    经验之九: 个人、集体装备,要试用,尤其是新鞋,试的合脚才行。 有许多老队员都信任自己的老装备也是这个原因。装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登山的成功与否。
    经验之十:紧急食品,紧急水,万不得已不动用。一个成熟的队员一定要在回营地后还留着一口水和丁点的食品,国外很多的登山检验都严格要求队员返回营地时留有饮用水。这也是检验一个登山者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给自己留后路是登山的基本要求。
    经验之十一: 盲目自信,是登山者大忌。山间危险是登山的天敌,而登山者自身的天敌就是盲目自信,1961年登7595米的公格尔九别峰。在河上架了绳桥,被洪水冲毁,我和教练去检查,因为盲目自信,骄傲自满,差点命丧于此山间急流,受到队里长达一个星期的批评。强调安全。科学登山,克服盲目自信。
    经验之十二: 相信同伴,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能量,团队精神要好,尤其是队伍的指挥。
    经验之十三:进时想着后退,上升时注意考虑下降。攀登队长尤其要考虑路线的安全。登山最怕回来时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80年代有朋友黄漂,未想好回来的路,结果遇难。
    经验之十四: 记录攀登过程,总结登山经验,登顶有如登临天堂,但攀登过程无疑是下了一次地狱。登山日记留下来,对天气情况,路线难度,周边环境都要记录。有记录也是一个成熟的登山者的标志。
    经验之十五: 坚持就是胜利,信心就是成功,大山小山都一样,没有毅力,香山也上不去,认识的一位日本朋友,一个月登一次富士山,“不畏山间崎岖小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的无限风光。
    山是美好的,也是神秘的,有些危险是不可能心中完全有数,人对山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像珠峰考察,前后四十多年了,也没有完全了解。仅珠峰我去过十几次,每一次都有新的认识。
    最后希望大家都将能登上自己的顶峰。
现场交流:
问:营地选择问题
答:避风、避开山间危险。
问:雪崩的时候怎么办。
答:尽量避免,真正发生雪崩,跑也跑不掉。1984年,我遇到湿雪崩,推起的气浪较小,我们第一个结组被埋,后来被队友挖出来。在雪中,有窒息感觉,心脏跳动快,垂死挣扎,什么都没想。
问:肺活量与高山反应有无关系。
答:没有大关系。
问:训练量的问题。
答:根据攀登对象不同,进行不同的训练。现在中国民航总医院有一种低压舱训练,是一种单一的缺氧训练,朋友们可以试试。
问:晚上行军可以吗?
答:能见度较差,电池有限且低温,天气状况稳定的同时,还要考虑队员身体状况,和客观允许的情况。
问:具体怎样选择营地?
答:看山洪流过的最高痕迹,营地应高于此痕迹。避开山间危险的通道。
问:裂缝的危险大吗?
答:很大,最惨的是卡在冰缝里,不上不下,活活死去。登了山,胸怀变化,培养出来的毅力对生活,对工作都有用,山不在高,攀登都是有收获的。
问:怎样防雷电?
答:抛开身上所有金属。
问:您经历了无数次险情,每次危险来临的时候,有无先兆?
答:坦率讲没有,但应该清楚哪里是有可能发生危险的。
问:方向感的训练。
答:地形图,罗盘,但基本问题是识图,到一个位置上时,要找到自己的处所点,用地图和罗盘结合定位。

(欢迎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更多
Advertisement

站点信息

QQ|手机版|Archiver|备案号 | 蜀ICP备19026969号-1|    

GMT+8, 2024-5-7 08:10 , Processed in 0.2313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模板 X3.2 Templated by discuz 模板

© 2001-2013 源码坊.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