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35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了登山者的记忆----珠峰登山博物馆建设侧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在我的设想中,要比现在这个大好几倍,除了现有的这些,还要有一个珠峰登山者纪念碑,地址我都想好了。还有一个室内的训练馆,登山爱好者可以学习在不同的地面上行走的技术。我想象中,还有……”
这是中国首次登山珠峰的贡布老人在参观完珠峰博物馆之后的一席话,这个将一生都献给珠峰的登山者,在他的古稀之年看到了他一直梦想的博物馆。虽然这个小小的博物馆还不能全部实现他的梦想,但是从他的眉宇之间,隐约可以看出他的欣慰和感动,的确,老一代登山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那个时代的登山队员应该克服了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简陋甚至寒酸的登山装备背后,蕴含着那个时代中国人“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伟大精神。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在二层的中国登山馆里就有这样一副灯箱画,解说的文字是初中课本《登山地球之巅》,节选自郭超人同志的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贡布老人在这个展台前站立的时间最长,他如数家珍的叙述着照片中的人物的名字,那一刻他的思绪一定已经重新回到近半个世纪前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珠峰登山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西藏登山学校内,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馆内收藏有230多张珍贵的照片和100余件实物展品,以及一个珠峰区域的模型和一个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区域模型。
博物馆内分4个部分向人们介绍珠峰。其中,第一部分为概要介绍珠峰地区的地况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特点以及丰富的民俗风情;第二部分介绍人类攀登珠峰的历史,重点介绍人类第一次登顶珠峰的故事和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的历史;第三部分专门介绍中国珠峰登山历史,介绍参加1960年、1975年、1988年、1990年和2003年珠峰登山活动的人物;最后一个部分主要是普及登山知识,介绍登山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术和近年来国内商业登山活动。
二、
筹办一个珠峰登山博物馆不仅是老一辈登山家的愿望,这也一直是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心里的一个愿望。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老一辈登山家逐渐被人们遗忘,作为新一代登山者,我们应该让后来者知道这座山峰曾经发生的故事和英雄事迹。”为此,西藏登山学校从2006年开始筹办博物馆。当时学校经费非常紧张,无法大规模去征集展品。他就利用每年的登山活动期间,让学员们到珠峰脚下的村庄里,打听那些曾经参加过60年代和70年代参加过登山服务的农牧民,一家一家地询问是否有当年登山队留下的登山装备或者是照片。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在上绒布寺的喇嘛身上穿的红色羽绒服,引起了尼玛校长的注意,仔细一看,真的就是1975年中国登山队队员所穿着的登山装备,尼玛校长马上拿一件崭新的羽绒服和喇嘛交换。终于1975年的全套登山羽绒服就这样被搜集到了。
在2007年尼玛校长找到他的老朋友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提出向他借一些老装备,王勇峰队长全面了解了西藏登山学校筹建博物馆的进度,登山者的情感是相通的,他极尽所能为珠峰登山博物馆提供了很多旧登山装备作为展品。其中包括我国60年代攀登珠峰所使用的登山靴和冰镐。75年所使用的氧气瓶,以及80年代所使用的氧气瓶。
三、
珠峰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活在珠峰区域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登山博物馆既要介绍登山故事也需要介绍珠峰区域的地矿地貌,动植物资源和历史人文风俗,让观众了解珠峰是一个什么样的山峰。通过与珠峰自然保护区保护局的联系,珠峰登山博物馆借到了珠峰局展览室最珍贵的雪豹标本。随着岩羊、雪鸡一件件珍贵的标本不断丰富,又找来了雪人的模型。最后又去家在定日的学员,找来了当地农牧民的传统服装。这样以来,观众可以从标本、实物和照片中进一步了解珠峰核心区的情况了。
怎样让观众直观的了解珠峰的雄伟呢?从照片和影片中无法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于是制作一个全景沙盘就成为唯一的目标。先后找了几个模型制作公司,最后落实由制作北京奥运场馆模型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模型的一家大型模型制作公司来制作这个山岳模型。通过与制作人员的紧密配合,历时6个月,克服了地理信息资料不完整,制作材料选择以及最后高海拔对模型表面附着油漆的影响等等诸多困难,甚至最后大型物体的运输也成为问题。终于,一个珠峰区域模型,以及一个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涵盖中国、尼泊尔等国9座八千米山峰的情景模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随着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的顺利结束,珠峰登山博物馆也将迎来一批重要的藏品,珠峰火种灯,引火棒,火种灯燃料和珠峰火炬。还有一个签有所有参与此次奥运圣火珠峰传递工作人员名字的巨大横幅,上面写着“中国人民无高不可攀”。
    正在珠峰登山博物馆临近开幕之际,一支10人珠峰登山队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又前往珠峰,他们才刚刚结束珠峰火炬传递,又去珠峰干什么呢?原来,一个消息让尼玛次仁校长没有了奥运火炬传递成功的喜悦,一支国外登山队计划在2009年的珠峰登山活动中计划将“中国梯子”拆下,称为他们的私人藏品。
“中国梯子”是中国人的!事不宜迟,马上由参与此次奥运火炬传递协作任务的10人,采用最快的方式,在今年珠峰攀登的最后一个周期,把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中国梯”,完整拆下,带回拉萨,赠送给珠峰登山博物馆。
这十名优秀的队员仅用3天的时间就到达7028米营地,但是他们发现往上的路绳已经被大雪掩埋了,他们不得不采用结组攀登方式顽强向上攀登。队员们于5月27日将“中国梯子”带到拉萨,收进了珠峰登山博物馆。
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说:“‘中国梯’承载着中国人对珠峰的探险历史,它落户珠峰登山博物馆,是登山界的一件喜事,我们将妥善保管好这份珍贵的登山文物。”
在从珠穆朗玛峰的东北山脊攀登的传统登山路线上,在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岩壁,被登山界称为“第二台阶”。1975年春,当中国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时,索南罗布、大平错、次仁多吉、贡嘎巴桑等登山英雄,奋战了近一天的时间,用岩石锥和绳子在“第二台阶”的岩壁上架上了高近6米的金属梯,从而为登山行动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后,约13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通过这一梯子,成功登上地球之巅。于是,国际登山界亲切地把这一梯子命名为“中国梯”。
在珠峰登山博物馆筹建过程中,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登山爱好者的带协助,其中登山画家陈大伟先生,为珠峰登山博物馆创作了20.08米的《奥运圣火登珠峰》组画。为珠峰登山博物馆增添了新的亮点。
在2007年初,珠峰登山博物馆立项之初,即将离开西藏体育局领导岗位的姬嘉同志为博物馆拨付了非常宝贵的经费。
在2008年5月12日珠峰登山博物馆开幕之际,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胡家燕以及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吴英杰为珠峰登山博物馆剪彩。
2008年5月13日上午,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来到刚刚开馆的珠峰登山博物馆考察,他指出,要发挥自身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促进西藏登山事业发展。
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吴英杰,自治区副主席、政府秘书长宫蒲光陪同考察。
2008年7月15日珠峰登山博物馆接待了10多名登山爱好者组成的参观队伍。
2008年7月28日珠峰登山博物馆接待了来自西藏拉萨中学迎奥运夏令营的全体中学生参观。
2008年7月29日珠峰登山博物馆接待了来自西藏气象局的参观者。
目前珠峰登山博物馆正接待着来自西藏和内地的登山爱好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更多
Advertisement

站点信息

QQ|手机版|Archiver|备案号 | 蜀ICP备19026969号-1|    

GMT+8, 2024-4-29 16:35 , Processed in 0.2102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模板 X3.2 Templated by discuz 模板

© 2001-2013 源码坊.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