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9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人的登山活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2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人关于山水的观念,源于原始的宗教。对山的崇拜,对水的敬畏,人们在这种崇拜和敬畏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为了表示对山水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人们刻画山水神灵的形象,用于祭祝或瞻仰。
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的山神特别多。仅《山海经》中《山经》所载,山神之数约400位,真可谓“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在中国5000年有记载的历史进程中,没有一个朝代,也没有任何一位皇帝不举行祭祀天地神祇的。其中以泰山最为著名,古代许多帝王都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秦始皇、秦二始、汉武帝、 章帝、安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帝、乾隆帝等十二个帝王、帝后曾到过泰山。据说汉武帝7次到泰山,乾隆10次到泰山。泰山自远古起就有封禅活动。所以,中国古代的登山活动无疑是与崇拜和祭祀活动相互关联的。
2500多年前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曾经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样的话。可见古代的中国人对于山水有着特殊的情感。春夏秋冬,朝暮白昼,风霜雨雪,山水表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山水和人一样具有内在的生命运动和精神力量。
       与思想家不同的是,源自魏晋圣贤,到唐代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昭道至宋元达到顶峰的的山水画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寄托情感的依托,也成为塑造古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文性格的工具。
       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刘禹锡(772-842)在《陋室铭》中开篇就写出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中国人关于自然的观念可以说是先天的,这种先天的因素是精神高于物质、思维高于存在。南朝宋画家宗炳(375-443)在《画山水序》中有“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这样的话。“优游”是生活也是文化,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爱好,古代先贤于山水中悟道,圣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发现了“道”,山水又以其形质之美,更好、更集中地体现“道”。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的登山活动更多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登山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祭祀活动。

  山水脱离了宗教的神,山水画引入了人的神,自然在神会之中体现了文化的意义,这是历史的飞跃。“神飞扬”,“思浩荡”,山水激发了人的精神,山水画实现了人的生活理想、扩展了人的生活空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
  。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枝,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山水画中意境问题的提出,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转变,是在美学上的完善。
  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 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
  “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
  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所以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
  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
  20世纪的黎明,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经受了生存的考验。“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反映新的审美要求。“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
  进入本世纪的后期,山水画在各种思潮中面临考验,所幸山水画并没有改为风景画以与世界接轨。现代人认同了山水画,无疑这是确认了山水画的精神、意境和形式。因此跨世纪的画家并没有放弃历史的责任,依然孜孜以求这具有悠久传统的艺术突破新的时空。但传统山水画艺术精神中的完善与充实,艺术形式的全面与多样,已使新的创造成为历史的极限,所以现代画家更多的还是在技法层面上作发展的努力。
  山水画的改观已是显而易见,山水画的变革更是历史的必然。
  时代变了,山水画仍然不同于风景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更多
Advertisement

站点信息

QQ|手机版|Archiver|备案号 | 蜀ICP备19026969号-1|    

GMT+8, 2024-4-28 07:28 , Processed in 0.2114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模板 X3.2 Templated by discuz 模板

© 2001-2013 源码坊.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