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3428|回复: 0

登山家王静聊努子峰珠峰连攀:垃圾全带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7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静在节目中呼吁珠峰环保。王静在节目中呼吁珠峰环保。

王静正在接受专访。王静正在接受专访。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我是蔡英元,今天很高兴请到这位嘉宾,她有多重身份,她既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同时她又是一位成长非常迅速、成就非常卓著的女性登山家,她就是王静,王静欢迎你!

  王静:大家好!

  主持人:这次王静是刚刚从尼泊尔载誉归来,她在六天的时间里,攀登了世界第19高峰努子峰,海拔7889米,然后下撤到海拔6450米,又继续攀登篮球世界第一的珠穆朗玛峰,这是她第二次登顶珠峰,首先表示祝贺,祝贺!今天能够请到王静来,我也是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节目的容量难以承载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从最简单的问题问起,我想问第一个问题,您是怎样走上登山这条道路的?

  王静:实际上挺不经意的,我第一次登山当长途旅行,在2007年去了乞力马扎罗,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登山的经验,甚至还不如一些驴友,没有太多户外的经历和知识,大都是纸上谈兵。

  主持人:去乞力马扎罗之前登过最高的山是?

  王静:应该是香山,在这之前去了小五台,2000多米。

  主持人:是一般驴友的水平。这次攀登乞力马扎罗,难不难忘?

  王静:去乞力马扎罗的时候,因为我们是整队14个人, 当然登顶是很难的,我没有想到的是,能够在这么多队友,也包括有好几个非常专业的人士里,我第一个就登顶了。

  主持人:非洲屋脊的登顶给了你信心?

  王静:我觉得是一个意外,给我的感觉是,意外登顶。第二个登顶的,是29岁的小伙子,经常跑马拉松,平时很喜欢户外,上去以后就躺在那上面,我叫他起来,拍照片,他就不理我,我当时就在想,这家伙到底是累成这样还是享受,还是怎么样。当时是王勇峰,他在下面的营地,准备带第二个队伍上来,来接我们。第一句话跟他讲,王队,我要跟你去登珠峰。以前我从来都是珠峰在心里面想,像王队这样,都是高山仰止的人物,就觉得太了不起了,都在心里面想一想,但是这次兴奋劲一下子让我说出来,我说我要想跟你登珠峰。他还说你这小孩,登珠峰要一点点来。

  主持人:国内登珠峰,要求有7000米的登山履历,之前还得有6000米的,确实是一步一步来。

  王静:是,因为我当着一个旅行,完全没有想象说,我可以这么好,这么快,有这状态就上去了。但是登顶的过程是很艰难的,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是6个队员,第一组,走的时候,我就生怕把我自己给走丢了,我就不愿意走最后一个,我就想反正他们走的时候,每一步我都得跟上,不然的话,我落下就不能再走了。头痛,高原反映,就是像针扎的那种痛。但是上了雪线以后,因为乞力马扎罗有一个小顶6000多米,接下来上雪线,还有200多米到登封,一到雪线的时候,突然状态就好了。

  主持人:看来你比较适应雪线之上的环境。

  王静:也许我没有那种恐惧感,因为乞力马扎罗上雪线的地方比较陡的,对很多人感觉可能很危险,也许是小时候经常翻墙过瓦,爬树,可能没有恐高。就像上了雪线,它不是说一下好了,生理反应就没有的,生理反应一样有的。指的是相对别人来说,反应要小,所以就走快了。

  主持人:昨晚我读了你的新书,你写到小时候,喜欢像男孩子一样玩,还曾调皮掉到井里,很好玩的童年经历。当时我就觉得,你的性格里有越挫越勇的地方,在极点到来后,也能迅速恢复,这是一种禀赋。

  王静:对,有可能是这样。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你做到了,就是你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次尝试,有一个自我的实现,我觉得可能是这样,你就有勇气说,我再尝试一下。我在第一座山的时候,在我的队友里,后来没有接着登更高海拔的山峰,因为有很多人尝试的时候,有的人是我再也不干这事了。

  主持人:受挫了。

  王静:对,因为最终做到了,虽然对自己很难,也是每次都在超越自我的状态。但是相对别人来说,好像也还可以。是这样一种状态,可能支持着一直往前走。

  主持人:这个可能是发生在你身上的奇迹。

  王静:奇迹吗?

  主持人:因为挫折感和成就感是两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先去做一件事,他失利了,失败了,他很可能就此颓废,或者放弃这个事情了。但是你不一样,这件事做成了,虽然很难,但我绝对还可以做得更好。

  王静:在我的经历当中,我依然有无数次放弃的时候,比如说登布洛阿特,布洛阿特是四次攻顶,第四次才成功的。那就是因为前三次都是放弃。

  主持人:我们中国人说事不过三,你已经过三了。布洛阿特也是在喀喇昆仑山脉的巴基斯坦境内的一座8000米的山峰。

  王静:那座山真的很折腾,前面我们没有想到巴基斯坦的后勤协作服务和夏尔巴是完全不一样的理念。在前三次放弃,都跟他们相关,不单单是山的难度,天气什么的,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后来我们就明白了,布拉特当年是13个人登顶,然后两个人遇难,但是登顶者中没有一个是当地的协作,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协作没有登顶,其他人的协作也没有登顶,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太容易放弃了,我认为,一个真正的登山者,不会再还没有到达他最极限或者说最危险的时候,就放弃。

  主持人:作为高山向导,不应该轻易退缩。他们这种轻易退缩,跟当地的国情可能有关。登顶布洛阿特是在2012年?


  王静:对,去年登的,去年登的是布洛阿特和马卡鲁。

  主持人:我记得你是2010年登顶珠峰,从2007年到2010年,这中间走了一段什么样的登山之路?

  王静:从2007年到2010年,我更感觉我要登哪座山,这座山由后勤服务全部为你来做很多事情,你不用去思考,你只需要把你的体能保护好,把你的技能学好。你就跟着总体计划走就行的。到后期,尤其是2012年、2013年,就不太一样了。比如打个例子,珠峰是全程路绳,所有认为有危险的地方,全部都是有路绳的,而且珠峰每年有上百人,今年有两三百人,登山者有两三百人,加上夏尔巴就更多了,可能超过五六百人,这样的人员来登珠峰。整个珠峰是非常多登山者最向往的地方,对于整个山形,每个地方都了解的非常透彻,包括天气情况,因为有非常多的总结经验,也包括整个夏尔巴修路,也包括后勤服务,也包括在南坡的直升机救援,一有任何问题的时候,可能第一时间就是有最好的方法来解决。

  但是对于后期的山,比如说去巴基斯坦,那需要太多精力要放在组织、天气、协调,都需要自己来。所以我觉得是不太一样。

  主持人:从执行者变成决策者。

  王静:有一点这种关系。比如说以前别人来为你规划,现在你要自己做规划。所以真的不一样。你从珠峰到顶峰,那上去都是路绳,夏尔巴都替你修好了,去布洛阿特和马卡鲁没有办法做到这点,因为队伍很小,整个国际上的队伍加起来可能就十几个登山者而已,每个队伍都很小。如果有任何问题的话,在各方面保障方面会差一些。这个时候对登山者的要求会更高,也包括你没有路绳,需要跟你的队友或者跟你的夏尔巴结组走,结组走其中有任何一个人滑坠,可能连带把所有人都滑坠。所以我到后期的山也是,跟我的夏尔巴,小扎西,因为他是20岁的时候那年跟我一起登的珠峰,接下来我们一直在一起配合,相当于在布洛阿特这样的山峰时没有路绳,我和他结组走,在最危险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滑坠,另外一个人就要滑坠了。也包括天气,登布洛阿特,我几乎是每天查天气,现在可以讲了,以前走之前没有讲。

  因为当时计划是布洛阿特是连登,还要登G1、G2,实际上我们有这个能力,从后期我们完成这个事情,因为23天尝试登顶四次,相当于登顶一座6000米,两座7000米,一座8000米,在23天之内,我们觉得是有这个能力,但是因为太多的原因,导致我们放弃,我们当地协作说,到了7000多米,我迷路了,而且布洛阿特本身很难找到顶峰的一座山,之前也包括中国的队员也是这样,在前方也认为是顶峰了,实际上不是顶峰,离顶峰还有两到四个小时的路程,还有很远的路。我们没有办法两三个队友去完成这件事情,包括开路,因为它有非常深的深雪区,我们当地协作就跟我们形容,在雪里面游泳。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天气和状态,才能去尝试登顶,不然的话,风险太大了。因为我见过太多的登山事故了,这些登山事故很多都是人为原因导致的,但是你刚才说到的感觉我好像一直在坚持一样,实际上在坚持过程中有放弃的,布洛阿特就是一个特别的例子。

  主持人:四次冲顶过程中,想放弃的念头可能不止四次。

  王静:那当然,肯定。

  主持人:今年又登顶了珠峰,跟三年前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王静:如果说光说珠峰的话,我走洛子壁的时候,珠峰我在第一次登顶时认为最难的路段,是洛子壁,甚至比希拉里台阶还要难。我当时的障碍是登洛子壁,感觉是靠信念抓住的路绳,因为我当时状态特别地差,高反比较严重,当天我们走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是大风,所以完全吹得我雪镜根本看不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凭信念抓住冰壁。

  而今年我感觉特别不一样,我感觉珠峰有路了,我就指洛子壁这块。今年很多人,今年珠峰60年,很多人去,我们又走在相对窗口期,在后面一些。从18号开始陆续有人登顶,我们23号登封,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走这个路,都走出坑了。我喜欢拍视频,视频里都会有,一步一步都是坑,所以给我的感觉比以前更容易,但事实上因为今年我是尝试的是无氧攀登,所以中间也是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努子峰是5月16号刚刚登顶,下山以后,我们马上下到海拔6450的C2,在C2我相当于休息了三天,而那么高的海拔,休息也是一种消耗。再往上走,无氧攀登努子峰之后,我就觉得体能消耗特别大,当时的感觉就是透支状态一样的。所以我自己会想象,我觉得珠峰对我来说会非常难,也不一定到得了顶,但是我之前的目标一直想尝试无氧,那我还是尝试了,从C2到C3,从7400的C3,大家都戴上氧气了,我还是没有氧气,我还是无氧走。这个过程夏尔巴的压力就特别地大,因为头一天俄罗斯的登山家就是无氧登的。

  主持人:出事故了。

  王静:而且是下到7900米南坳最后遇难了,当时压力特别大。我的夏尔巴压力比我还大,他相当于给我做工作,我们俩商量,我就会告诉他,我说还是要试一试。他说你无氧登的话,就会像这个遇难的登山家一样。实际上给我一个提醒,一个非常好的提示,因为在这之前,我在大本营有跟陈静,跟这次攀登努子峰的德国队友,他是攀登过好几座山都是无氧的,也尝试过珠峰无氧登,他在到南坳那天晚上没有吸氧,但是他告诉我,第二天发现不行,当时就决定戴上氧气。即使这样,他也比他的队友慢了4个小时登顶珠峰,他就觉得无氧登珠峰很难,非常难。而无氧登这个事,我之前不能告诉别人,我只能去了解。别人会觉得,你看第一座山(指努子峰)没有登,还不知道接近8000米的山是否能上去,你心里就想无氧登珠峰,不现实。所以私下里,我就做了很多了解。我们队里有一个来过珠峰七次,登顶过四次,他曾经三次尝试无氧,都失败了,而且体能是属于大家公认为最强的,最好的,今年他依然无氧登。可能对我来说也是不太现实的,不太可能去完成的,又遇到了俄罗斯的登山家无氧登顶下撤时遇难的例子,我就开始比较保守(指开始不再坚持无氧登)。

  主持人:那个已经是过了C3,快到C4了。

  王静:对,快到C4了。这个路上,我开始都走在前面,后来高度越来越高了,难度越来越难了,太阳也很大了,太阳很大,就很毛躁,无氧的难度和有氧的难度非常巨大,我会在登努子峰的时候,看到顶峰的时候,我几乎就没什么兴奋感了,没什么反映了,因为太难。平时一看到顶峰的时候都特别兴奋,快到顶了,都是那种感觉。

  主持人:没有氧气了,脑细胞也没有动力了,兴奋不起来了。

  王静:不但是脑细胞的问题,我脑子还算清楚,就生理的反映,我当时觉得大脑的温度真的是升温了,这不是想象,真的有可能这样。登珠峰的时候是无氧,也是尝试无氧,到那个状态的时候,就感觉我自己快到极限了,我就跟我的夏尔巴说,不行,我要吸氧,他当时还特别幽默,他说不,到南奥以后再吸,实际上我觉得他是在采用一种激将法。像他的压力真的很大,因为刚刚登完努子峰,他心里没底,我心里完全没底,但我心里有底的是:到我真正不行的时候,我可以再吸氧,再缓过来。

  我的感觉是不能真正像我以前想的,(一种策略走到头)。我以前登山,在遇到最困难时雪崩,类似这种情况我只要能走,挪一步都要挪,我不停下来,但是这次我不这样想,因为我会感觉到我大脑的生理反应,让我很恐怖。就像我的美国队友他就跟我举个例子,这次因为跟我们一起登的努子峰,他是有氧的,他告诉我,他曾经有一个登山朋友,以前非常聪明,说话非常地快,就是因为他坚持无氧登,现在变得很“笨”,说话也很慢。

  主持人:智商可能降低。

  王静:这个确实有科学依据的。如果我大脑是这样一种状态反映的时候,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我应该要停下来,不然的话,我是不是会得脑水肿、肺水肿,因为我平时很少这样想。我会觉得大脑损伤,脑细胞死亡是永远不能恢复的,所以我就决定吸氧。

  主持人:你在那种极限状态,还是比较理性,可以自控,没有迷失,没有脑子一热,就再继续无氧地走下去,那样真的可能损伤自己。

  王静:我觉得是的。说是这么说,有时候我自己感觉,包括家人这样说我,我说心里有数,肯定没问题,如果有问题,我就下来了,不上去了。

  主持人:哪儿那么容易。

  王静:其他人看来风险还是有的。

  主持人:说到这里,王静是首个登顶努子峰的中国人,当然更是首个无氧登顶努子峰的中国人,今年是第二次成功登顶珠峰。已经远远超越了第一次的表现,第一次好像是没有到7300就开始吸氧了。

  王静:对。

  主持人:今年是无氧攀登,快到了7900的珠峰南坳,相对于自己3年前,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

  王静:还好。

  主持人:为什么像你本人包括你提到的那些登山者,他们会有四次甚至会有更多次的来到珠峰,这座山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

  王静:我觉得可能每个人的目标或者说想法都不太一样。我是相对来说没有特别长远的计划,我不会太有。但是在上一年,2010年我看到珠峰的南坳的垃圾,当时还拍了照片和视频。我觉得那个时候更多应该是称为遗留物,大家没有带下山的东西,会有一部分在南坳。我是今年走之前已经做了这样的规划,钱也给组织方交了,我要组织队里的夏尔巴一起去完成南奥的所有的垃圾,把它运下来。这是我这次想去珠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然努子峰也是去年剩下的一个山,正好两个事情连在一起了。

     但是非常非常地遗憾,今年有很多的小队伍把自己的生活垃圾留到了南坳,没有把南坳清理干净,那里有非常多的垃圾。如果有机会可以给大家放放我南奥拍到的垃圾视频,包括气罐、生活垃圾、塑料袋,也包括锅碗瓢盆,水壶都在山上。这个在未来需要思考,就像C2也好,珠峰大本营也好,通常旅游者就到达珠峰大本营是非常干净的,没有一点的垃圾,我们怎么样才能把南奥也做到这样,可能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甚至是法律,还有监督的体系,比如说我自己作为一个登山者,我会想到,假如说我拍个片子,就是你这一队剩下的垃圾,我就罚你多少钱,狠罚。就制定规则。在那上面除了自觉以外,有一部分人肯定自觉。我想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因为我们队里罗塞尔队里每年会组织高海拔的垃圾清理,是受他的影响,我在山上,我看到了这一切,我也希望能做一些这样的事情。

 主持人:就像我们去走一个香巴拉,你带了两瓶矿泉水,喝完以后,这个瓶子是揣在自己包里,还是就地抛弃?有一点相似性,在珠峰可能不大一样的是,你在7900米的南坳,可能刚从顶峰撤下来,这些东西实在背不动了,会有这方面的客观因素,但就像刚才王静说的,你是不是足够的自律,是不是愿意用100%的力量把这些物品背下去。决定了你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登山家。王静刚才说到一些方法,可以用罚金,有一些法规的制定,还有未来有没有可能,以后每支登山队伍里,有一个协作是专门负责背负垃圾的,增加人力投入,来减少垃圾遗留。

  王静:我们队里是所有垃圾全部运下山,除了小便以外的垃圾,我们全部带下去,包括大便,大便都是用可以降解的塑料袋装起来的。因为人一旦多了以后,如果你随地这样就不行。比如说十几个人的山,可能在哪个地方挖个雪坑,大自然就自然降解了。而在非常多人的情况下,有许多登山者,那就不行。

  主持人:如果都能按照罗塞尔队的做法,会好很多。

  王静:像国际大队伍,都可以做到这样,包括在山上,他们有专门装的,运的,都会有。我觉得作为一个登山爱好者,珠峰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是最圣洁的地方,你不能留什么东西,也包括个人的信物,我从来不会把我任何的东西带到顶峰去,然后放到那,我从来不会。我觉得在那样的地方,只要你抬头,你一望,你就可以跟上天对话,就是这种心境。留任何东西在那里,都没有什么意义。

  主持人:留下记忆,留张照片,就足够。

  王静:留个照片,留个记忆。我也会有东西带到顶峰,但是我是带下来,背上去,我再背下来。那是孩子送给我,代表他们,两个女儿和爸爸的三个小娃娃。

  主持人:背上去,背下来,意义就不一样了,跟着妈妈一起上去的。

  王静:咱们都说这种精神力量,感觉是非常虚的,这次我就有一个亲身体会,就是三浦雄一郎,80岁的日本老人登顶珠峰这个事,因为我们在大本营去拜见他,在路上我就碰到了,在接近7000米的地方,去洛子壁的下面。当时我就刚好登完努子峰,休息了一天,在路上走着,我什么都没背。我在看前面有一队队伍怎么走的这么慢,我心里在想着跟我一样慢吗,结果走走他们停下来了,有人叫我名字,我一看,是带着三浦雄一郎在路上走着。当时很兴奋,因为80岁的老人,真的上来了。虽然普通登山者是四个营地,他是要建8个营地,也包括吸氧及也会提前吸,包括后勤服务。但是他这种精神力量太强大了。走过去以后,我开始是那种状态,感觉我还能登珠峰,我还能去吗?就是特别慢的,在冰雪上走。我当时跟他一起录了一段视频,我说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尝试无氧登珠峰,他走了,我就往回走。突然间感觉那种状态一下子提升了很多,蹭蹭地走回营地去了。

  主持人:榜样的力量。三浦这位老人,我也用老人这个词来给他“标签”,实际上他自己说过一句话,我不老,我是第4个20岁的年轻人,这句话能给我们启迪。我们接着再聊王静的话题,王静说到了珠峰南坡今年有许多新闻人物,比方说俄罗斯登山家登顶后不幸在南坳遇难,再如80岁的三浦,当然也包括王静本人,她是努子峰登顶之后,又成功登顶珠峰,在亲历了2010年的珠峰和2013年珠峰峰顶之后,你未来还想再去这座山吗?

  王静:至少垃圾没有运下来,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个遗憾,不管我亲自上到南坳,上到珠峰,还是让其他的组织,其他人来做,但是净山这件事情,我肯定还会去。

  主持人:你出发之前,我们曾经聊过这个问题,我本人对雪山的保护,对珠峰的环保也非常支持,在此呼吁一下,这么多雪山,不管是国外的,国内的,每座山我们去登,都应该做好自律,不应该留下损毁这座山的东西。

  王静:刚开始爬山的时候,对环保的重要性,我没有太明确的概念,但到后期,我给自己的规则就是只要你上去,你就必须把所有东西带下山来,要不你就别去,你没有这种自带垃圾的能力,你就别上。

  主持人:我还有一个问题,是登了至少7座8000米,努子峰也接近8000米,在这几年登山经历当中,遇到过雪崩,遇到过濒临绝境的时刻,在那个时刻到来、或者之后的片刻,你在跟家人联系,在跟女儿打电话的时候,说了什么?

  王静:我每次在登的过程中,我是很少跟家人联系的,也包括出发,像妈妈,我都不会告诉她,我要去登珠峰,我不会告诉她。但是他们心里有可能会猜,之前也包括报道,我基本都不给他们看的,因为报道大多数都会提到风险。所以我不会让他们看。要给他们打电话的话,那就是真正下到大本营,登顶我是绝对不会去报的,还没有下大本营之前,我也不会报,我一般是下了大本营再报,下到大本营就真正安全了,因为通常都是下撤当中遇难,登山者90%都是这样的,我就是一定下了大本营。告诉妈妈,我要回来了,事办完了,也顺便登了一个山,就回来了。对于女儿,她们对于危险的概念就更少一些,都聊的很简单,我一般问,你们在干什么,吃什么,你们现在在做什么啊,等等都很简单。也包括有很多人问,你怎么平衡你这个关系,难道家里不管吗,女儿反正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实际上孩子到每个年龄阶段,成长是不太一样的教育方式,她们现在这么大,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去动手,也可以自己去思考。作为父母来说,你用实际行动告诉他,比你说一百遍都重要。

  主持人:你怕家人担心你,但是你也知道家人一直很牵挂你,在孩子这个问题上,我倒是有个小小的问题,孩子现在是不是把你看成英雄?

  王静:没有。比如说大规模的庆功会类似于这种,我很少办这些东西,我就回来报一个平安就行了,我是希望这是我正常的兴趣爱好,不希望把我看成什么样英雄的事迹。很多人问我说,你的目标肯定是14座,我说真的没有。如果说我要14座,我就不会再去登珠峰,登努子峰,我还可以再去登其他的山。还有一些更危险的山。我觉得那不是我的目标。

  主持人:单纯追求14座的数据,意义不大?

  王静:我只能说自己不是这样的人,我不能说意义不大,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这就是他的一生,这就是他的生命,对我来说,我不是,因为我觉得活着回来,是我第一重要的目标,就是我要回来。

  主持人:陪着孩子长大。如果说有一天,女儿说妈妈我要像你一样登山,你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告诉她?

  王静:很有意思,关于你这个问题,实际上她们完全说,我才不像你那样登山呢,她就把这个事看得很轻。我觉得她是对我是这样的表述,慢慢长大了,她们也知道,这是有危险的,女儿也会讲妈妈太危险了,你不要去了,都说了你不登山,你不是说你出差了,怎么又去登山了。但是对于她内心来说,肯定是受到很多感染,为什么呢?有一天她的老师打电话跟我讲,她说你女儿告诉我,很骄傲,我妈妈要带我去南极了,实际上假如我这么说,试探性的问问她,她说谁跟你去呀,那么苦,不去。人家是那样的,但是对外人是不一样的表现,我想这是对妈妈的一种保护,你不能再去了,实际上她心里非常明白,但是对外人不一样。

  主持人:小孩子的心理挺微妙,对妈妈说的时候,是希望你悠着点;对外人说我妈妈真棒。两种态度,看起来截然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爱。

  王静:但是我也尝试带她们去登山,很小的时候就是这样,我们都非常喜欢户外。也包括今年我们全家去了乞力马扎罗。

  主持人:对你来说是故地重游,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

  王静:孩子很苦,每天要上海拔,要徒步很久,要像自己走,不像小时候走不动背和抱,7岁、9岁是不可能的,中途还是遇到了挺多的困难,就是对7岁的孩子来说挺困难。上到7900米营地的时候,测她的心跳是160,最快的时候接近180,那个时候不能再走了,就决定停下来,两个孩子都停下来,让爸爸一个人登顶,爸爸说我带着她们一起登顶,另外一个9岁的孩子状态还可以,她说妹妹不去,我也不去了。当然我是肯定不放心爸爸再往上走的时候带着,毕竟他是第一次登乞力马扎罗,所以后来我说你保证你一个人登顶,就代表全家了,结果真的就是这样。

  主持人:如果不是太忙的话,没准他以后也会像你一样。

  王静:我觉得他现在心里已经有火花了,因为他之前无法理解这个家伙(指王静)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一定要去登山。在这之前,他对我这种危险上了解得非常少。因为我不讲,我从来就不讲,他们说危险,我说哎呀,开车还撞死人呢,你看现在交通死亡率多少多少。我自己也是救援队成员,经常分析这些出事案例,你看基本上99%的山难,都是因为个人原因,没有把握好,我说在这方面我非常谨慎。我从来不讲危险的部分,直到这个书出来的前夕,他才看到稿子,后期我开始讲这些东西,我也不再避讳这些,反正已经出来了。

  主持人:我想他在看的过程中,内心也是很震撼的,包括书中也写到了对他,对孩子,对家人的情怀。

  王静:妈妈是最担心的,妈妈自己看的时候,会自己在那哭,因为我走了以后,我是拿着这本书的最后一稿白皮书去的珠峰,我在这期间,每次走的时候,把稿子带走,在这期间看书稿,改书稿。

  主持人:我是昨天晚上看了很久,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是第一次的速览,以后会细细看,非常有价值。不仅对山的热爱,还有技术性的讲解,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

  再回到刚才聊的话题当中来,你有没有觉得这些登山的经历可能塑造了一个更好的母亲,一个更好的人,可不可以跟我们说一下这方面的理解。

  王静:我觉得登山来说,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登山的经历,会让你的内心,变得遇到问题也好,能够让你变得更加平和,沉淀下来想这事。之前我是一个不是那么爱读书的人,是因为有每次的日记支撑了这本书的完成,不然的话,这本书的完成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主持人:读起来非常真实和细腻,像读一个登山家的登山手记。

  王静:也是花了很大的功夫在做,包括过年的时候一直呆在家里,哪儿也不去,干这个事情,这应该是更难的8000米。

  主持人:对,又一个8000米。之前有别的登山家来过新浪做客,我基本都会问过这个问题,登山改变了他什么,塑造了他什么?

  王静:实际上是自我的提升,自我的超越。要说改变什么?更多的是学习,你从登山当中可能有和生活以外不同的视角,可能更宽,也包括对大自然的感受,你平时会觉得这是书本上口头上这么一说,但是那个接触以后,你会感觉他心里的互动,对你的影响,你会变得更加珍惜生活,也变得更加平和、宽容、包容。

  主持人:今年也是希拉里登顶珠峰60周年、人类登顶珠峰60周年,刚才听王静说到的,我们可以去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放下养尊处优的生活,去那么艰苦的环境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实际上都是凭着一颗勇敢的心,在做一件为自己实现梦想的事。同时也让自己变得更为完美,可以这么来理解,这也是我看了这本书的感受。

  王静:登山实际上就是跟我们平时一样,就是不断学习提升,心境的提升。

  主持人:人的生命就是这么一段,但是有登山的经历在里面,生命就更为丰富,而且可能份量也不一样。说到刚才我们聊起来的,其实还有一个副产品,也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因为你作为探路者的创始人之一,你每次登山都会带你们新研发出来的新品,而且本身这就是对探路者产品理念很好的展示,虽然我们不想赋予登山什么具体的意义,这也可以说是一份工作。

  王静:这总结特别好,除了登山的兴趣爱好以外,这也是工作,对我来说前期可能不是,但是后期就是。因为你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懂得产品应该怎么办。

  主持人:今年有没有带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去努子峰和珠峰?

  王静:今年我挺搞笑的,因为我们的连体羽绒服,研发了好几季,这次把新的连体羽绒服带去了,我带了两件连体羽绒服,以至于我队友说“看,她登山带了两件连体羽绒服!”我就跟他们解释,因为这是两个不同样的拉链方式,而我需要做这个产品测试,所以带了两件。

  主持人:也可以给小扎西,让他来试一试。

  王静:我们整个罗塞尔团队,现在整个用的是我们的连体羽绒服,整个团队都是,所以他已经试了,给了我很多意见,但是有一些新的东西,我有机会,也会去试。登山除了登顶这个过程,再有一份工作那不是更好,也包括拍片子,都很好。就是这本书的视频版本《静静的山》,在APP store里可以下载,那些视频就是我和搭档的夏尔巴,我们两个人完成的。

  主持人:那个视频大概有多长?

  王静:加起来可能十分钟,好几段小的视频,有十分钟。因为书是纸质的,它可能更多读是感觉不太一样,图片也是。视频展示非常直观,一看就是这样子。

  主持人:包括你刚才提到的,这次攀登过程中拍摄的那些珍贵视频,不是说随便一个摄像机就有机会能拍到的。

  王静:没错,登山要拍片子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最险的地方,大家都不可能停下来等的,要么你就超越别人,要么就是等别人的时候,你可以拍。这个过程比爬山还要难。这一次因为太难了,所以带了一个高清的小摄像上顶峰,再带一个小相机,我带小相机的时候,我的夏尔巴就带摄像机,我带摄像机,他就带小相机,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带不同的机器。

  主持人:如果有机会,我们把你拍的视频也在我们的平台上播放。

  王静:那真的是一个很珍贵的资料,可以看看,也包括登山者怎么登的,还包括遇难的人的状态,都是可以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主持人:时间是非常有限,一会你还有活动要参加。最后一个问题,你未来的工作计划,有没有想成立跟登山相关的比方说培训机构或者其他的NGO组织的计划?

  王静:我在很多年前,登山过程中,看到救援事故的时候,也包括救援事故之后,经费怎么办,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在一个比较合适的机会,成立类似于极限救援基金或者是跟登山相关的文化方面的一些组织。

  主持人:很好,希望这个计划能早日实现。

  王静:因为登山是一个有形的,这些是无形的东西,可能更值得去做。

  主持人: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可今天要先到这儿了,还有一件小事,今天王静是给我们网友带来三本亲笔签名的《静静的山》,也请给我们的网友抽出来。

  (抽奖环节)

  恭喜@cheeryyingzi,@海绵小A,@星空中的泪光 三位网友,你们获得王静亲笔签名的重量级著作。

  王静:这个也是刚刚上市。这一周刚刚上市,有很多地方还没有书,当当网、京东网的。

  主持人:新书仪式前几天进行的。

  王静:在珠峰下来,就做新书发布的仪式。

  主持人:这三位幸运网友先睹为快。今天也是特别高兴能够请到一位刚刚从努子峰和珠峰下来的登山家王静,听她聊了这么多,我自己收获非常大,最后也请王静跟我们网友说一句话。

  王静:喜欢山的网友们,因为我也是一个登山爱好者,你们也是,我希望把所有的你们的垃圾全部带下山,我是这样保证了。

  主持人:谢谢王静,我以后去登山,一定会把我产生的所有垃圾带下山。再次感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更多
Advertisement

站点信息

QQ|手机版|Archiver|备案号 | 蜀ICP备19026969号-1|    

GMT+8, 2024-4-19 10:25 , Processed in 0.2876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模板 X3.2 Templated by discuz 模板

© 2001-2013 源码坊.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