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30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珠穆朗玛峰的氧气装备-回顾人们的选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1 19: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y Alan Arnette


2013年IMG队伍登山者在洛子峰使用TopOut装备(右侧)和Summit Oxygen(左侧)氧气面罩

       从1924年,Mallory和Irvine开始,使用辅助氧气攀登珠穆朗玛峰开始成为全部登山人数的97.1%的选择。在所有的登山装备中,氧气设备发生了很多的裱花,不过2013年,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人似乎令属猪队伍非常享受破记录的登顶成功率。

       登山者利用辅助氧气挑战攀登如海拔8,850米的珠穆朗玛峰这类的山峰。在这样的海拔高度,空气中的含氧量是海平面的33%。这就好像在楼梯上奔跑,每三步中有两步屏住呼吸。任何时候不使用任何辅助氧气登顶珠穆朗玛峰都极为罕见,根据估计,只有不足100人采用这样纯粹的方式完成过海拔超过6,500米级别山峰的攀爬。

       在海拔8,000米区域的强风和极低的温度情况下提供氧气并不容易。阀门冻冰,面罩也被狂风吹得变形,管子外面不满冰屑,而且更多的问题阻止着正确的流量的氧气在正确的时间传输给登山者。

       所有系统的基本理论就是用一般放置在背包中的金属圆筒通过橡胶管子向佩戴在登山者嘴部和鼻子上的面罩输送氧气。一个可以控制流量的调节器与圆筒的控制装置相连接,这样氧气就从这样的储存装备输送给进行呼吸的攀登者。一个复杂的阀门能够阻止登山者呼出的其他回到储存装备中。

       早期的设计

       二十世纪早些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人类是否能够在极高海拔区域存活,其中包括攀登珠穆朗玛峰。严重的影响促使人们设计“呼吸”系统,不过,这些却相当沉重,蠢笨,有时甚至没有任何效果。

       最初登山使用的辅助氧气系统是由George Finch与1922年发明。Finch和他的队友Gefoffrey Bruce到达珠穆朗玛峰海拔27,250英尺(8,175米)的破记录的高度,他们使用的装备重量达33磅(15公斤)。

       世上最为激烈的争论之一,Mallory和Irvine是否使用辅助氧气于1924年成功登顶山峰。Irvine携带了辅助氧气身背,除去其他原因,他对这些装备专业知识和维护技能令他们有计划尝试冲顶。

       辅助氧气在珠穆朗玛峰首攀中的作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瑞士人和英国人从新开始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技术不断改进。1953年,几乎是在首次尝试山峰攀爬三十年后,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和丹增.诺尔盖借助经过不断改良且更为轻便的装置(22磅/10公斤),登顶山峰。

       霍茵贝尔面罩

       上世纪六十年代,海军医生和登山者汤姆.霍茵贝尔改进了海军飞行员使用的面罩,令其变得更为有效且更易使用。Maytag公司限量生产了一批为1963年美国珠穆朗玛峰探险队伍使用的妙招。

       最为重要的改进之一就是霍茵贝尔面罩仅有一个阀门,这样就能够阻止呼出的气体不会通过输送氧气的橡胶管道回到金属圆筒中,当登山者呼吸时,他会直接从金属圆筒中,而是从气囊中吸入氧气。这就使得呼吸变得更为简单,并能提供稳定流量的氧气。

       霍茵贝尔面罩的设计依然是现今登山者使用的所有面罩的基础。

       Poisk氧气面罩

       1982年,俄罗斯公司,Poisk开始为在珠穆朗玛峰探险的登山者生产商业用途的氧气设备。他们的氧气面罩也是基于霍茵贝尔的设计。

       他们制作的小型轻便的氧气瓶(7.7磅/3.5公斤),他们使用钛金属做瓶管部分,外罩凯夫拉尔纤维,最外层为碳纤维,玻璃纤维或是有机纤维。此外,他们还生产出控制从每分钟传输1/4升氧气至每分钟流出4升氧气的调节器。

2002年,Alan在珠穆朗玛峰上使用的Poisk氧气面罩

       一名登山者能够以2升/米的流量速度攀登六个小时。

       不过根据2002年我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历,该设备却并不完美。这是事后诸葛亮,不过我相信因为面罩的严重泄漏和或许因为一些设计问题,我其实能够不适用辅助氧气到达The Balcony区域(海拔27,200英尺/8,250米)。

       在起初的面罩设计中,阀门通常允许一名登山者呼出的气体通过塑胶管子回到金属瓶中,阻止瓶中的氧气直接传送至氧气面罩中这使得气体或是从面罩中泄漏或是登山者在呼气时不使用装备。而且阀门通常因为登山者呼出的雾气而结冰。

       Poisk公司在数年前已经生产出新的面罩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些商业探险队伍的管理者则自行制作氧气设备。1991年,International Mountain Guides(IGM)公司开始设计并计划自己生产存储氧气的金属瓶,他们选择了一个更大的瓶子,能够提供登山者以3升/分钟的流量持续十个小时的辅助氧气用量。

       TopOut

       Poisk氧气系统是这个游戏中唯一的玩家直至新千年早些时候,此时,Ted Atkins推出了TopOut面罩。他的动机是应为对Poisk面罩的失望。

       Atkins表示Poisk面罩不仅泄漏,不论登山者有何种需求,设备都提供一种流量速度,面罩并不舒适,而且通常会在相当艰难的8,000米高度结冰。而且,Poisk面罩在登山者不断呼入气体的情况下依旧向面罩运送要延期,造成浪费。

2011年,Alan在珠穆朗玛峰上使用的TopOut氧气面罩

       TopOut面罩则以实用一个与金属氧气瓶等量的塑料瓶来解决这些问题。这让登山者可以从休息到极端运动情况选择不同的氧气流量。而且,他基于3MdeR-6311型呼吸机对面罩进行了改进。

       再一次,这样的改进颇受欢迎。2011年,当我从珠穆朗玛峰顶部下撤时,与我的TopOut面罩连接的塑胶管子全部冻住导致没有任何氧气输送到面罩中。当时我身处希拉里台阶,我借助全身的力量安全返回。感谢我的夏尔巴写作,Kami,在我到达台阶底部时迅速来到我所处的位置提供帮助,右手握拳猛击冻住的塑胶管。

       自2013年,他又安装了流量显示器,在放置在背包中的金属瓶相连的调节器上连接一个控制器,并在传输氧气的塑胶管子内置一个装置让登山者自己更同意进行调节和监控。他还增加了一个与瓶体连接的较短的管子以解决冰冻的问题。

       Summit Oxygen氧气面罩

Summit Oxygen氧气面罩

       另外一间英国公司在过去的十年间一直尝试进入这个市场。Neil Greenwood的Summit Oxygen公司在2003年开始就凭借一个真正获得认可的系统进入这个市场,他们把塑胶管子直接插入登山者的鼻孔,与医院使用的设备极为相似。而且此前和现在,军队也一直采用这种最发,不过对于身处海拔8,000米以上的珠穆朗玛峰登山者,氧气流量去无法得到保障。他们需要一个氧气流量更为稳定的装备。

       Greenwood公司致力于为那些使用传统面罩,调节器和氧气瓶的登山者生产更为传统的设备。他设计了全新的装备,并继续进行关于氧气流量的改进。他们提供市场上重量最轻的整套包括氧气瓶,阀门,调节器和面罩的设备。

       2013年的经验

       2013年,数支使用了Summit Oxygen装备的队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Himalayan Experienc和Himex队伍选择了Summit Oxygen面罩和调节器,Jagged Globe队伍也是如此。虽然没有把他们2013年完美的登顶记录归于使用Summit Oxygen面罩和调节器,不过公司认为这是Summit Oxygen整套设备的功劳。

       Adventure Consultants公司的Guy Cotter有着相当成功的混合使用TopOut和Summit Oxygen面罩的经验。他确实使用过噪音很大的阀门,并看到一些登山者呼出的哈气在胸前凝结成冰导致他们羽绒服的拉锁与Summit Oxygen面罩完全冻在一起。

       他的评价:

       大多数情况下氧气的传输过程都相当通畅。当我们一组人使用相同的流量速度使用氧气瓶中的氧气时,那么大家的氧气几乎同时耗尽(除去上面提及的例外情况)。当然这大多与瓶子中的氧气量有关(存量各异),不过我们对调节器能够保证相近的流量很有信心。过去,不连贯的流速是旧式的Poisk调节器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所以我通常认为这样的表现相当不错,总体的持久性也很棒。当然由于噪音和泄漏问题,面罩仍有改进的空间。

       International Mountain Guides队伍的Erci Simonson同样混用氧气面罩:

       关于Summit面罩......今年我购买了15个试用。这些面罩的存储空间很小,所以不像TopOut面罩那样会影响攀登。Summit的设计非常坚实,我们没有遇到任何性能故障或是损坏的情况。而对于Summit面罩最为主要的抱怨就是其噪音很大,伴随每次呼吸阀门都会发出嘶嘶声/敲击声。

       我们的Summit面罩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不过显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实力强劲的登山者,良好的天气情况,状况不错的线路,等等!

       从我的角度来说,Ted Atkins(TopOut)总是非常尽责,他在过去的数年间一直试图改进自己的产品。我认为TopOut是一款令人非常满意的面罩。并不完美。主要是因为登山者不能太过随意地对待它们。不过,Summit似乎是相当棒的面罩,我或会购买更多。

       Russell Brice告诉我,“是的,我把全部的氧气装备换成Summit Oxygen的产品。”

       用其通常并非毫无意义的话语,他这样评价Summit面罩:

       我曾使用过TopOut面罩,不过这些相当柔软,所以在上面连接的各种物件都会掉落,这些简直是粗制滥造。我自己还用过其他一些替代品,令装备在高还把区域有效的工作。此外,氧气瓶底部似乎有些笨重。

       看起来Summit氧气面罩相当满意:

       Summit面罩有坚硬的壳。在柔软的内壳碗面再加一层坚硬的外壳让面罩绝缘效果更好,而且固定不同类别的阀门,而且不会掉落。现在里面又用一个很小的隔板代替悬挂的小瓶和塑料袋子装置。一些人说到这个隔片不够大,不过从我的使用经验来说,我们发现其尺寸非常合适,甚至能够达到4升/分钟的流量。尽管相当嘈杂,不过当如此大量的空气通过一处狭小的装置,你应该预想得到这样的情况。

       一些阀门比TopOut面罩略紧,首先这会让Summit面罩面临幽闭恐惧的威胁,所以在佩戴时需要紧贴脸部,这样才会让令氧气装备有效地工作。而且流速调到4升/分钟时,面罩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堪称完美。尽管我们没有在实验室内对此进行测试,不过根据所有的报告,看起来人们比以前更倾向于是用纯粹的混合氧气装备。Summit面罩有一个内置的流量显示器,而TopOut面罩则没有这个装置,所以必须支付额外的花费才能安置这样的配件。

       对于调节器,他表示:

       在过去的数年间,我曾使用过不同款式的装备。显然,“旧式”的Poisk调节器相当出色,而且便于使用。而“新式”的Poisk调节器则并不怎么可靠,而且容易滑落,而且有时无法正确显示流量。这些调节器依然能够满足功能的需要,还算不错,不过却没有释放阀门,而且在连接氧气瓶或是断开时发出的声音很大。我们使用其他调节器,这让我们的登山表现相当出色,不过这些装备非常昂贵而且很重。Summit调节器很小,也极为轻便,而且在与调节器连接时没有任何噪音。他们的流量显示器也很棒,不会因为偶然被击中而损坏,而且流量显示也非常准确。不过,当与氧气瓶相连或是断开时,氧气流量必须至少调至2升/分钟,否则会面临硅胶连接口爆裂的风险。不过,即使连接口损坏,只要把其断开,仍可以继续使用调节器。

       最终,关于氧气瓶:

       我继续使用Poisk公司的产品,现在绝大部分都是在印度重新填充氧气的。我从未遇到过问题。是的,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个漏气的氧气瓶,不过在把它们运送上山之前,我们就已经发现问题所在。事实上即使是从俄罗斯运送来的全新的氧气瓶有时都是没有任何氧气的,所以我们都应该知道,在把氧气瓶运至大本营前进行称重。

       不论如何,他发现Himex队伍中混用装备似乎相当不错:

       我对于Summit的面罩和调节器的混合非常高兴,而且证实对于我们攀登马纳斯鲁峰,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和努子峰的登山队伍成员,向导和夏尔巴有所帮助。而且其中一些人的登顶时间会有所缩短,不过我不能说仅是因为面罩和调节器而导致这样的结果,不过我非常确定,这对他们的表现很有帮助,在登顶日,他们使用的辅助氧气流量必须保持在4升/分钟。不过,你必须考虑我们队员的体能,他们冲顶当日的天气情况,和夏尔巴在更换氧气瓶或是其他工作中的协助和计划。这些因素不能被低估,所以我的警告是,不要因为你拥有最棒的氧气装备,就意味着你能够自然而然地到达海拔8,000米的高度。

       Tom Briggs,Jagged Globe公司负责人表示,面罩和调节器相当不错,而且毫无问题。

       登顶努子峰的美国登山者Ellen Miller使用了Summit Oxygen面罩,并说道:

       太喜欢了!!!不需要再面对“瓶子”。我使用了新的Summit Oxygen面罩......轻便,尺寸很小,非常适合我,而且不像我过去曾使用的面罩那样结大量的冰。新的调节器更容易使用/查看。更容易看到数字的变化,能够以1/2升的速度递增(我认为)......不过很好阅读,与氧气瓶的连接和断开也相当方便。也能够很容易地看到氧气传输塑胶管内气体的流动......这个装置有极其轻微的‘嗡嗡’声,不过大多数时候我都没有注意到......我举两个拇指表示赞赏!!!

       Summit Oxygen公司在谈及嘈杂的阀门时说到,这在使用面罩时可以解决。2014年,他们将推出三种尺寸的面罩。

       可以选择在海拔8,000米高度使用的氧气装备太棒了,这样的竞争鼓励制造商不断改进他们的产品。毫无疑问,辅助氧气是每个登山季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数百名登山者最为主要的成功因素。不过如果其中某个部分出现问题,绝不夸张,这是关乎生死的大事。我期望能够继续看到多支探险队伍使用Poisk,TopOut及现在的Summit Osygen公司的产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更多
Advertisement

站点信息

QQ|手机版|Archiver|备案号 | 蜀ICP备19026969号-1|    

GMT+8, 2024-5-21 08:28 , Processed in 0.5087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模板 X3.2 Templated by discuz 模板

© 2001-2013 源码坊.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